白石岩乡:“双坝长”谋坝区发展 “样板田”里种“黄金”

2020-03-16 23:10:05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春风和煦,春日普照大地。 3月15日,记者来到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入眼便是连片的坝区,成片的绿色蔬菜点缀田间,红芯红薯最早一批育好的苗已进行大田移栽,到处都是绿野田田、春耕忙碌的景象。

坝区连片 绿野田田.jpg

坝区连片,绿野田田


     在该乡干水井坝区,班祖刚和敖成领正在查看甘蓝长势,沿着产业道路督促基础设施建设。

     班祖刚和敖成领分别是白石岩乡党委书记和白石岩乡乡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白石岩乡坝区坝长。

     据了解,在全市实行500亩以上坝区“坝长制”以后,紫云自治县迅速行动,以副县级以上领导为各坝区的县级坝长,各乡(镇)主要领导为乡(镇)级坝长,全面推进全县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为保证坝区经济持续较好发展,白石岩乡成立了“双坝长”制度,即:在500亩以上坝区施行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共同担任坝长,负责坝区土地流转、调查市场、产业选择、拟定发展规划等工作,“双坝长”制度有力助推了该乡产业发展。



工人在育苗大棚育苗.jpg

村民在育苗大棚育苗


     “这批甘蓝还有10天左右就要采收了,我们得提前筹备好采收工作。”班祖刚告诉记者,眼前整齐平坦的坝区,5个月前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以传统作物玉米种植为主,农户经营小、散、乱。

      据了解,2012年以前,因为销路不畅,白石岩乡所种植的红芯红薯面积不到1000亩,近年来该乡统一一盘棋,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红芯红薯品质,使有“芯似鸡蛋黄,食有板栗香”独特风味小小红薯走出大市,2019年,该乡红芯薯深加工销售产值突破600万元 。

      为进一步推动坝区规模化,去冬以来,白石岩乡严格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集中”(土地流转集中、产业布阅集中、产业发展模式集中)要求,以调减低效作物为抓手,在干水井流转土地,围绕红芯红薯产业抓结构调整。


坝长走访农户家.jpg

坝长走访农户家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流转土地,一个月完成3200亩土地流转,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有些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我们就和村委干部走访找村民谈心,给他们算经济账,常常不知不觉间聊到深夜。”敖成领说,最感动的是之前从红芯红薯中得到实惠的群众,他们自愿参与劝说百姓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幸福园村磨茹坝二组贫困户刘兴志就是其中一位,他通过参与务工和产业分红尝到甜头,看着乡亲们一开始对土地流转的不理解和疑虑,他坚持每天陪同坝长和驻村干部一起,现身说法劝说准备种植玉米的刘玉明等配合支持参与产业发展中来。

      经过没有周末,星夜工作的努力,很快,百姓从不支持到双手赞成,纷纷愿意流转土地,在村委干部帮助下,班祖刚和敖成领立即组织村民于10月底进行土地翻犁,于11月初开始冬季蔬菜种植,11月底就完成了3200亩甘蓝种植。


敖成领指导移栽薯苗.jpg

敖成领指导村民移栽薯苗


     “近两个月,我们一手严抓疫情,一手抢抓春耕,保障了产业有序发展和百姓收入。目前,甘蓝马上上市,将由省蔬菜公司统一进行收购,不愁销路。甘蓝采收完毕,马上又进行土地翻犁,然后接着种植红芯红薯。”敖成领说,通过轮作的方式,有效解决当地的老百姓冬季土地撂荒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红芯红薯连作导致产量下降,品相变差、病虫害增多的问题,促进坝区提质增效,保障土地不闲置,农民四季有增收。

      而在该乡幸福园坝区,工人们正忙碌地将育好的薯苗有序栽下。

     “要用平插,不能用斜插,大家要按照‘一插二躺三抬头’的诀窍种植,”两个坝长亲力亲为,跑到田间和农户一起干活。

      “我们这儿是全省最早进行薯苗移栽的,这批种下去的红芯红薯到6月底就可以上市,市场价格可以达到八元钱一斤。”敖成领说。

      育好的苗源源不断送来进行移栽,而大棚里正不停进行育苗。

      “明天还要栽,这两天大家辛苦一点。”在红芯红薯育苗大棚里,两位坝长非常关切育苗情况,叮嘱大家隔开距离,安全生产。

      据了解,紫云依靠传统大田育苗和现代大棚育苗两种方式,于去年12月启动红芯薯育苗,现已完成土地流转1.3万亩,完成红芯薯育苗1200余亩,可满足移栽2万亩,在充分保障本乡种植需求的同时,可向其他乡镇提供种苗5000余亩。目前,光是红芯红薯育苗这块,该乡就解决了8万人次务工。


工人正在坝区务工.jpg

村民在坝区务工


       去冬以来,全乡发展的3200亩甘蓝产值将突破1200万元,利益连接贫困户400户,预计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0年,全乡红芯薯产业发展将突破1.5万亩,总产值将突破7500万元,1329户5360人贫困人口将通过红薯和蔬菜等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目前,该乡正在积极争取有关项目和资金支持,以打造红芯薯全产业链为目标,着力补齐产业区基础配套设施短板,助推红芯薯产业示范园区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那边的产业路马上就修好了,有600米左右,县里为了产业发展拨了五百万元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我们在原来的路面上进行拓宽的同时新建产业路,扩建后将会呈现将近5km的产业道……”记者离开时,“双坝长”的工作还没结束,看产业、检查喷灌设施建设、督促产业道修建、忙碌的身影渐渐淹没在绿野里。(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


责任编辑:顾宇 编审 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