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一早,记者来到镇宁沙子乡丰森加工厂扶贫车间。经过扫码、消毒等一系列工作后,工人们陆续开始作业,穿线、焊接、插装、拼组......。
“一听说工厂复工,我赶紧过来报道登记,在家实在憋得慌,今年受疫情影响不能出门,如今能够就近就业,心里踏实多了。”沙子乡这然村村民伍航说,在厂里组装电子产品,按件记酬,每天收入能有80元。
丰森加工厂车间内工作景象
伍航上班的丰森加工厂于去年底成立,主要是以手工组装的方式,替浙江金华、义乌等地组装彩灯、电池盒、二极管、电路板等电子产品,目前约有30余万个电子件待组装。
“我们一直在争取尽早复工,多亏乡政府的积极帮助,向我们提供物资、方案等,我们终于在2月20号顺利复工。现在,许多附近村民都来这里打工,其中有很多是沙子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镇宁沙子乡丰森加工厂负责人韦发富介绍,目前,工厂每天上岗人数达80余人,并且工厂还将进一步提升产能,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紧接着,记者来到沙子乡弄染村手工艺服饰制造扶贫车间,缝纫机也在满负荷运转。
弄染村手工艺服饰制造扶贫车间女工将材料领回家制作
“这块裁得不错,这边再拿缝线加固一下,布不要扯太宽了。”记者刚踏入车间,就见车间技术指导人员、弄染村村民卢廷珍在指导工人裁剪布料。十多名女工坐在织布机前裁剪服饰,一件件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在她们巧手轻点间慢慢成型。
据沙子乡弄染村村支书、车间负责人王荣珍介绍,该扶贫车间于去年10月成立,今年3月3号正式复工,以手工织布与销售、民族服饰、鞋帽、头饰加工与销售、民族工艺品加工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在充分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就业的同时,向社会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服饰蜡染我已经做了30年了,根据车间目前生产情况,我一次可以染10件,一件给我50块的提成,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块收入。”沙子乡弄染村58岁的贫困户陈朝美笑着对记者说,家里娃娃多,需要用钱,能够在家门口干自己擅长的工作,很满足。
弄染村手工艺服饰制造扶贫车间生产产品
“沙子乡的妇女天生就有一双巧手,在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制作这块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经过我们老技艺人的指导,很快就能上手制作。”王荣珍说,扶贫车间让大多数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增收。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车间的服务工作,提升产能、完善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据沙子乡挂职党委副书记邢学营介绍,目前,沙子乡两个扶贫车间已带动村民就业130余人,一个新的扶贫车间正在筹建中,届时,将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