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和谐村:小兔子“养成”扶贫大产业

2020-03-20 10:01:49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伍水清

  “兔子产业是扶贫的好产业,长得快,卖得好。”在距离普定县补郎乡和谐村村委活动室200米处的肉兔养殖基地,致富带头人张良向记者讲述了和谐村发展肉兔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经历。目前,该肉兔养殖场养兔规模已接近10000只。

  谁曾想到,这个三年前还大面积种植玉米的“空壳村”,在帮扶单位安顺日报社的指导下,调整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规模化发展肉兔养殖产业,村里的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开始走向了规模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38ACF071-4053-443D-832A-2D360D65C826_IMAGE_1_LOW_0

  和谐村距离补郎乡政府所在地5.5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多山地,耕地少,全村总耕地面积1519.75亩,其中水田21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占0.93亩。

  “和谐村的贫困,其实与贵州许多地方的贫困一样,前些年因恶劣的地理条件导致交通闭塞,物理空间上的闭塞导致人思想上的闭塞,当地群众观念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思路,加上落后的农民本身缺乏资金与技术。因此,贫困地区的群众要在短时间内致富,会遇到许多困难。”吴丹作为安顺日报社驻和谐村第一书记,2018年刚到村里驻村的第一件事,就对导致和谐村贫困的各种要素作了详细分析。

  2018年年初,在和谐村面临决战脱贫攻坚“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要如何在有限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寻求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成为摆在和谐村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组面前的工作难题。

  穷则思变,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脱贫”问题,产业发展是关键。为此,激发当地群众内生动力,千方百计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成为和谐村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组扶贫工作的重心。

  发展思路有了,如何选择适合的产业?“兔子长得快,卖得好。”2017年以来,普定县仔细审视自身的优势,把肉兔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产业来抓。”吴丹介绍,和谐村选择肉兔产业,一来借助全县发展肉兔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二来肉兔养殖产业周期短,见效快,母兔平均20多天可产一窝小兔,喂养70天左右即可出栏,可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效益。

  说干就干,2018年4月,和谐村利用村级公司的发展资金在距离村委办公室200米处山坡选址建设肉兔养殖示范点,养兔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第一批660只种兔入栏。

  “发展肉兔养殖,我们最初采取致富带头人示范,再逐步发动贫困农户一起养。”据村支书沈守刚介绍,由于山区贫困农户大多缺乏资金与技术,发展肉兔产业,他们最先采取与致富带头人合作的方式,由村级公司先建设养殖场地,并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扶持有养兔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致富带头人统一管理与养殖,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8ACF071-4053-443D-832A-2D360D65C826_IMAGE_0_LOW_0

  “年前出栏了一批,目前,养殖基地存栏5000只。”张良告诉记者,短短三年时间,和谐村肉兔养殖产业规模从最初的660只发展到现在年规模10000只,养殖二期新增四个养殖大棚,目前已经建设完成。

  产业发展,重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产业效益如何分配?吴丹告诉记者,村委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养殖基地,覆盖村里55户贫困户,第一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固定分红1400元,后四年每户每年分红360元。

  在养殖基地,记者见到正在饲养兔子的陶九妹夫妇。“三年来,我一直在村养殖基地养兔,每月两人收入超过4000元。”作为村里的贫困户,陶九妹说,三年前经过培训后夫妻俩成为和谐村养殖基地的养殖员,不仅有工资收入,还有产业分红收入,她家于2018年脱贫出列。

  如今,和谐村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肉兔养殖产业正蓬勃发展。“目前,我们正计划再扩大养殖规模,培育种兔,然后免费发放给贫困群众自己饲养,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沈守刚介绍,下一步,和谐村将活用村级公司这个载体,继续扩大肉兔产业发展规模,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责任编辑:宋爽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