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区塘上坝区: 产业调整成效初显

2020-04-02 10:04:14    来源:   安顺新闻网      

  3月25日,记者来到西秀区双堡镇塘上坝区,大型的犁地机器来回作业,成片的土地已换上新装。

  “年前种下的太子参,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片坝子,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已成为农业丰收、农户增收的‘聚宝盆’。”西秀区双堡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赵金桥高兴地说。

  塘上村地处双堡镇东南面,距离城区49公里,全村447户、19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37人,拥有耕地面积达5670亩,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村民发展思想意识不强,使得该村农业生产长期局限于“散、小、乱”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双堡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省、市、区关于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全力打造塘上坝区建设。

  发展坝区产业的思路确定,要如何改变塘上村村民观念,落实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西秀区双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镇级坝长柏宏伟说,塘上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在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和坝区耕地管理工作的同时,全力解决面积清、边际清、产业清、主体清、设施清等问题。

  “开始是很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家里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就靠这几亩养活一家老小,要是流转出去了,日子怎么过?”村民肖应泽告诉记者,后来村干部算了一笔经济账,土地流转有流转费、村民到基地务工有务工收入等,大家才慢慢转变思想观念,自愿把土地让出来。

  “自己种玉米一年收入不到1000元,土地流转后不用自己种,一年就有几百块钱的流转费。大家的热情一下高涨了起来,都积极找村干部对接此事。”柏宏伟说,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推进了坝区土地的顺利流转,一次性成功流转4000余亩。

  土地流转整合后,产业的选择成为摆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干部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去年,塘上村来了个镇宁的种植大户,在村里发展种植了40多亩太子参,效益明显,这让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亩地能产400余斤,市场价卖到50元以上,亩地产值达到20000元。”村支书肖邦洪说,我们看到太子参在塘上村种植长势好,而且产值高,和村民们商量后,选择了规模化发展太子参种植产业。

  今年,塘上村借助坝区打造的机遇,发展种植了300多亩太子参。

  调整坝区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主要目的。塘上坝区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和物资储备,引进种苗提供给农户种植,产业收成后有公司直接订单销售,解决农产品对接问题,有效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增收。

  “现在村里发展很多产业,只要勤快一点就能赚到钱。这个月在太子参基地已经干了一个多星期,一天90元,收入还不错。一个月下来有1000多元。”村民陈龙英告诉记者,到基地务工有很长时间了,收入增加的同时还能学到种植技术。

  据了解,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村民收入,塘上坝区还实施更替种植,目前发展种植中药材336亩、茶叶90亩、经果林15亩、生姜346亩、皇竹草100亩、折耳根52亩、油菜3300亩、蔬菜50亩等高效经济作物。(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詹艳)


责任编辑:徐雪 编审 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