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培训服务村民 带动农户科技致富

2020-04-09 22:29:2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挖坑,放入姜种,培土,浇水……近日,记者来到镇宁自治县丁旗镇五街村看到,村民汪一洪正操作着翻犁机,家人在其身后放姜种、施基肥,干得热火朝天,一派抢抓农时“种姜忙”的景象。

mobileText_IMAGE_16739.jpg

“去年我种了20亩生姜,亩产6500斤,比起往年每亩增产1100斤左右,按平均每斤3元的价格,每亩就能比之前多赚几千元呢。”汪一洪笑着对记者说,能有这么好的收成,都靠着蒋学辉技术团队的指导。

汪一洪口中的蒋学辉,2009年从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农药化肥销售工作,可几年后他发现,传统的营销模式给农户提供了产品,但农户不了解产品的特点特性,使用中经常出现问题。看着许多农户把农药买回家却用不好,甚至“把苗都打死”,蒋学辉坐不住了。

怎样才能让农户科学种植,增加大家的收入?蒋学辉想来想去,最终在2016年成立了贵州黔中辉煌农业有限公司,希望通过自己在大学和工作中掌握的农业种植技术,改变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让农业生产变得高产高质、省工省时。

为了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配套产品传导到广大农村,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产增收,蒋学辉与贵州大学农学院、安顺市农科院合作,联合开发包括果树、蔬菜等适合安顺农业生产的成套技术解决方案,产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也大幅上升,但在推广的过程中,却没人愿意采用。“技术可能不错,但万一不行呢,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找谁赔偿?”农户的话让蒋学辉明白,技术好不好不是靠嘴巴说,而要做出来。

mobileText_IMAGE_16741.jpg

“我们和农户商量,拿出一亩的土地,按照种植标准种植生姜,什么时候打药,上哪种肥,团队的技术人员都到地里手把手指导,使用的农药化肥也由我们免费提供,种出的生姜收益都归农户。”蒋学辉告诉记者,通过选用优种、科学种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保证了生姜的良好长势,一季下来,示范区的亩产比起农户自己种植增产了1196斤,生产成本也由原来的每亩1770元降低到1070元,产出的生姜个头大、品质好,价格比起市场上的普通生姜能多卖一块钱左右。

“以前种植一亩地的生姜要用一吨左右的农家肥,亩产却很低,产出的姜病虫害严重,卖的价格也不好。”汪一洪告诉记者,今年计划种植30亩,扩大栽种10亩,蒋学辉的技术团队随时指导,一点也不担心,丰收不成问题。

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种植热情。“以前没有栽种过生姜,也不懂技术,看了去年种植的生姜效益很好,今年我也种了几亩,效益好的话以后扩大种植。”与汪一洪同村的孙文龙说。

“通过田间地头、脚踏实地的实验示范,召集老百姓现场观摩,开展培训,最终看到老百姓增产增收,心里很满足,也很有成就感。”蒋学辉说。

小小一块姜,种出大甜头。

mobileText_IMAGE_16742.jpg

据了解,生姜作为镇宁自治县脱贫致富产业之一,2019年镇宁自治县发展生姜产业12.81万亩,产量达到25.6万吨,平均市场价3元/公斤,实现产值7.68亿元。2020年,镇宁计划种植生姜15万亩,按每亩2吨平均产量计算,预计实现产量30万吨,按今年平均市场价5元/公斤亩产值达10000元,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

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技术的稳定保障。“生姜种植利润高,生产成本、生产技术要求也高,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配备了科技人员,但人员相对较少,像这种分散的小农户就可能指导不到。”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杨正根向记者说道,单凭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去指导全县的种植户是远远不够的,依靠创业团队的技术服务、示范带动,能大大提高整个镇宁生姜种植散户的产量,增加农户收入。

5年来,蒋学辉团队累计推广科学种田面积 15万亩,4.5万户农民受益,累计增产4500万公斤,增收9000万元,节约化肥使用3000多吨,节约化肥支出1200万元,平均每户农民增收2000多元。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和一名共产党员,选择创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带动老百姓科学种植、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成效,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蒋学辉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小欢)




责任编辑:陈婷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