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父子兵”一一记贵州省“最美脱贫攻坚家庭”杨光明家庭

2020-04-16 17:08:1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刘现虹

       春来花自放,脱贫步更疾。

  在紫云自治县深度贫困村宗地镇打郎村和竹毫村,有这样两位脱贫攻坚的村支书,他们既是脱贫一线的“父子兵”,又是基层一线的“领头人”,他们带领着村民在贫困的大山中摸索出一条产业增收的致富路。这个家庭,就是获得2019年度贵州省“最美脱贫攻坚家庭”的杨光明家庭。

  杨光明是宗地镇打郎村村党支部书记,儿子杨昌华是竹毫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明家庭是一个幸福的6口之家,作为土生土长的打郎人,杨光明在撤乡设镇前是宗地乡政府的一名副乡长。因为熟悉村情,2006年,杨光明开始兼任打郎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12年退休。退休后,杨光明被党组织返聘,再次成为打郎村支书。而儿子杨昌华自2017年被宗地镇政府选派到竹毫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父子俩在脱贫攻坚路上干劲十足,各自带着一方村民抓产业促增收,不脱贫不收兵。

刘现1_副本

  每天清晨7点,两位“杨支书”便开始忙活了,杨光明要到养蜂人家了解蜂蜜的产出情况,新种下的葵花长势怎么样,佛手瓜该不该牵藤了。而杨昌华一大早便往各村民小组跑,落实旧房拆除后是否复垦复绿了,新建的鸡棚进展情况怎么样,“最近工作任务重,晚上加班是常态,我都没有回家,住在办公室节约点时间。”杨昌华告诉记者。

  两位“杨支书”亦师亦友, 每当杨昌华在工作上遇到棘手的问题,父亲杨光明就是儿子的老师。“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要多为村里的贫困户争取好的政策支持,不要怕苦怕累,真正为村里发展干点实事。”这样的对话,经常会出现在杨光明和杨昌华父子俩的对话中。

  在杨昌华的带领下,竹毫村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林下养鸡和生态养蜂两项产业。目前,养鸡项目覆盖了全村102户,采取到户散养模式,即每户贫困户无偿领取100羽鸡苗,只要投入劳力,待出栏后,收购公司按照每斤2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初步估算,每只鸡出栏按6斤左右计算,除去成本,每只鸡的纯收入可达70元,每出栏一批,户均就能增收7000元左右。目前,杨昌华正在进行鸡舍建设,已经建好4个,4月底前将完成15个建设。

刘现2_副本

  竹毫村生态良好,气候适合养殖蜜蜂,杨昌华担任村支书后,带领农户摸索养蜂产业,采取以10箱联结1户的模式,贫困户全程参与管理过程,学习养蜂技术,在每年收益中先扣除20%成本后,按7:2:1的比例分红(贫困户+村级合作社+管理人员),让另外的50户贫困户参与到养蜂产业中来。杨昌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现有中华蜜蜂560箱,一个蜂箱产量在10斤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一箱的产值可达到1200元左右,参与养蜂的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8000元。竹毫村共有453户2421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10户1098人,2019年底已脱贫188户993人,未脱贫人口22户105人,贫困发生率4.34%。通过发展养鸡、养蜂产业,剩下的贫困户实现脱贫指日可待。

  打郎村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村民停留在传统种植业。为了脱贫“突围”,杨光明带领村民养猪、养牛,种植葵花、佛手瓜。自2017年至今,共发展养猪111户、养牛70户。杨昌华倡导的养蜂产业经过3年的发展获得成功,杨光明不仅夸赞儿子,还向儿子“取经”,打算在打郎村也发展蜜蜂养殖。

  如今,打郎村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林下养蜂200箱,养土鸡7000羽,佛手瓜种植340亩、甜荞种植100亩。打郎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7户1152人,还未脱贫25户75人,今年通过产业的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务工、参与分红的模式,户均将增收5000元,这25户也将会按时实现脱贫。

刘现3_副本

  4月15日,正是一年春好时,走进打郎村、竹毫村,村组串户路修到了各家门前,打开水笼头,自来水哗哗流淌,基础设施正逐渐完善,曾经的茅草屋变成了户户小平房,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短板得到补齐。

  “不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们寝食难安,我们不能掉链子啊。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的脱贫目标。”杨光明父子置地有声。而家中两位妻子也默默支持着两位“杨支书”,“你们在前方抓产业,搞生产,家中事交给我们吧!”一家6口人,用自己的默默贡献,诠释了平凡家庭的“最美”。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责任编辑:李丽莎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