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惠民生——普定县水利扶贫成效显著

2020-04-20 16:26:1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各项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事业。

普定县地势为南、北部高,中间低,石漠化严重,工程性缺水突出,“有水难存”已成为当地用水饮水的真实写照。以水兴农,以水兴村,让水利骨干工程与毛细血管配套,让源头活水浇灌在产业地里,让民生水利浸润在贫困地区,是普定县水务部门开出的扶贫良方。

“水利建设和水利扶贫的目的是水利工程围绕群众转,围绕产业转,让广大群众能用水、用好水,让产业发展不缺水,让源头活水普惠民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普定县水务局局长董华说道。

近年来,普定县紧紧围绕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目标,坚定不移落实主基调和主战略,针对新时期水利扶贫开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抢机遇,争朝夕。把水利项目集中连片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突出加强边远缺水地区的水利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水利扶贫长效机制化,为推动扶贫开发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小农水:助力产业拔穷根

雨水落、百谷生。4月13日,记者走进普定县黄桶街道后寨村,集中成片的田地内青绿色大小不一,刚移栽的香葱已经开始发出嫩叶,准备出售的香葱生长茂盛。后寨村产业基地管理人员廖大兴告诉记者,该村的产业基地为后寨村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在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020042005_pdf-1.jpg

普定县后寨村香葱基地

目前,后寨村整个香葱基地总用工平均每天在200人左右。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低,适宜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香葱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所以保障基地的灌溉用水是种植香葱的根本,没有水源,没有喷灌设施设备是无法种植香葱的。”廖大兴说,在普定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借助“小农水”项目建设,该村通过水泵引水至蓄水池,再经过管道引到田间地头,同时配备喷灌设施,形成了整套完整的灌溉设施。

后寨灌区涉及灌溉面积2882亩,灌区主要农业产业为韭黄种植600亩、经果林820亩、特色蔬菜100亩、香葱种植850亩、花卉种植100亩、龙虾养殖60亩、食品原材料250亩、中华鲟养殖40亩、清溪农庄110亩以及苗木、食用菌等。

“后寨村及至普定的很多坝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地下水丰富,但水在低处,很多农田都是‘隔岸观水’,无法直接灌溉,以前种田都是每家每户使用小型抽水机,成本高、抽水难度大成为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的‘拦路虎’。”普定县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王晓勇分析道,针对用水存在的困难,“小农水”项目建设解决了群众产业发展的瓶颈。

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水利基础设施就服务到哪里。

翻开普定县水务局近3年来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统计表:2017年投资2000万元,工程共解决灌溉面积9963亩,其中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56亩,惠及化处镇、白岩镇、穿洞街道、黄桶街道办、马官镇等10个片区,惠及贫困户1328户3753人;2018年,投资1000.99万元,解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00亩,主要为斗篷灌区,涉及贫困户174户787人;2019年,投资1816.88万元,可解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52亩,该工程涉及化处镇水母河流域农业园区,区域主要农业产业为韭黄。

“十三五”以来,普定县完成水利投资27.54亿元,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为脱贫增收做保障,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促进了粮食增产、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同时,该县还在所有的产业基地内针对性地实施小水池、小水窖、喷灌设施、滴灌、管灌、微润灌等水利项目,利用辐射效应引导周边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努力,该县经果林、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得到快速发展,在打造的沙湾现代农业园、普定循环农业园等示范点的基础上,全县新增种植韭黄10万余亩,新增茶园5000亩,新增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饮用水:“甘甜水”引进千万家

饮水困难、饮水安全是贫困地区的一大难题,解决群众生活饮水问题,是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一项民生基础。

坪上镇石板村地处普定县夜郎湖边,这里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然而这个美丽的地方却是“吃水难”,这里的很多自然村寨都只能是“望水心叹”,以前很多村寨的村民都是走几公里的山路到地下水井或河沟挑水。

微信图片_20200420153857.jpg

普定县穿洞街道水厂取水平台

“现在家里接通了自来水管道,拧开水龙头,24小时都能用上白花花的自来水,吃水、洗衣、做饭都不愁了。”石板村中寨组68岁的杨仕英对此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以前家里一直在山沟里的水井挑水,往返几公里路,赶上干旱年份,则需要每天到水井边排队挑水,用水都是洗脸水喂猪,洗脚水喂牛,想洗衣服都要背到更远的河边去洗。

从挑水、村寨修建小水池、几个村寨联合修建大水池再到集中成片区供水,坪上镇作为饮用水源贫瘠的地方,经过了多次饮水模式的变革。2018年11月29日,坪上镇的集中水源地红坪水库建成下闸蓄水,彻底解决了坪上片区的“饮水难”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420153835.jpg

普定县坪上镇水源地红坪水库

红坪水库主要为村镇供水及灌溉,水库总库容为198万,村镇供水量173万方,投用后解决了集镇1.23万人、农村1.5万人及2.29万头大小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了4000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覆盖坪上镇22个村寨。

在白岩镇片区供水厂,优美的绿化环境和高智能化的净水设备让人印象深刻,中控室内的大屏上显示着自来水处理的流程和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水厂全部实现智能化,只需要一键操作就可以完成反应、过滤、消毒等各项供水程序转化,不需要手动操作,既方便而且更精准。”普定县普源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席昌云说道,白岩镇片区以前也有个老水厂,但长期供水能力不足导致很多村寨经常“没水吃”。

微信图片_20200420154157.jpg

普定县白岩镇片区供水工程水厂

白岩水厂供水工程作为普定县脱贫攻坚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完工,完成投资4425.8万元,新建水厂1座,供水规模1万吨/天,解决白岩镇、马官镇、定南街道及黄桶街道办24个村70个村民组20183户91483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12户13856人。

目前,普定县已经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解决了9.65万户4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32131户121601人。

供水:公司化管理保障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首先是要解决‘吃水难’问题,同时还要达到饮水安全。”董华说道,目前,普定县已经实现乡镇供水管理“城镇化”,安全饮水覆盖率100%,集中率100%,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就有10个片区。

席昌云介绍,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素有“三分建、七分管”的说法,以前村、镇供水没有明确责任,没有管理体制,供水运行起来总会出现很多问题,将难以持续、安全供水。

微信图片_20200420154322.jpg

普定县穿洞片区一体化净水设备

为此,普定县水务局组建下属普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和乡镇供水管理公司,将集中连片供水项目交给公司管理,在项目实施前签订用水协议,明确公司与用水户责、权、利职责,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群众参与”建管养用一体化模式。普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还接收管理马场镇、白岩镇、马官镇、化处镇的集中供水,日供水总规模3.72万吨,共有用户25172户,保障辖区79个村342组23.27万人的饮水安全。

“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是必需,也是必然。”董华说道,通过公司化管理,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事,管理运行规范了,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管理成本更低了,水费的价格也相应降低了,真正受益还是群众。

微信图片_20200420153939.jpg

普定县白岩镇片区水厂智能化中控室

同时,通过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实行微信等网上缴费提升服务质量,水费回收率达到98%以上,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好后“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9年水费收入达1000多万元,农村供水走上了“以水养水”的轨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 文/图)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