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高涨调产业 旮旮旯旯变菜园——西秀区岩腊乡龙潭村脱贫攻坚见闻

2020-05-06 17:35:38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4月27日,西秀区岩腊乡龙潭村。

一条条硬化的通村公路在山间蜿蜒延伸。阳光下,两旁山坡上一排排的覆膜熠熠生辉,长势喜人的蔬菜苗郁郁葱葱。一栋栋新修的房屋,在林荫间分外的抢眼。

龙潭村地处岩腊乡西北面,距岩腊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这里卡斯特地貌突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曾经是西秀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行政村。

日前,市委常委、西秀区委书记郭伟谊到岩腊乡龙潭村调研农业产业发展后,配发实景照片对该区各级脱贫攻坚指挥长和各乡、镇、郊区办负责人说:“龙潭村上下一心,没有怨言,克服重重困难,把所有能够用于种植的土地全部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农业产业调整,走到每一处,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让人感动、很受鼓舞。村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激情特别高涨,提出了‘利用卡卡角角发展产业’的口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让人感动,很受启发,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微信图片_20200506165048.jpg

脱贫攻坚见成效

山乡巨变感党恩

正在龙潭村青杠林村民组督察扶贫工作的西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岩腊乡党委书记、龙潭村扶贫攻坚指挥长杨开祥,已在这块土地上工作10年。他说,是党的好政策和基层党员干部无私的付出,让这块贫瘠奇迹般地摘掉了极度贫穷的帽子。

当年的龙潭村有多穷?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的路,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2014年以前,村里很多人的生活就是养头牛讨个媳妇,养头猪过个年,喂只鸡换点盐巴钱。全村80%的人家都是黄土墙壁茅草房。”村主任王德雄告诉记者。

和岩腊其他村一样,缺水是龙潭村最大的“痛”。

生活用水都没有保障 农业生产用水就更难了。本来就极度稀缺的可用耕地,要么撂荒,要么就随便撤点苞谷“望天吃饭”。

“那时候,温饱都是大问题,哪里还有精力搞农业产业?”村支书杨波涛说。

其实,当年不只龙潭村没有农业产业,整个岩腊也没有像样的农业产业。

微信图片_20200506165043.jpg

有一次,市里一位主要领导到岩腊调研,发现这里居然连白菜都是小商贩从外面运来卖的。

党的扶贫攻坚政策改变了这里。这里旮旮旯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至今,各级党委政府在龙潭村累计投入超过3000余万元。全村硬化了通村公路18公里,硬化了通组路、联户路35公里,修建了机耕道15公里。

结合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还在村里安装了606盏路灯,配备垃圾箱15个,硬化活动广场1200平方米。

祖祖辈辈奢望的自来水,接进了每一户农家。

“通水那天,整个寨子像过年一样热闹,老人们说,这种快乐气氛只在岩腊解放那年看到过。”王德雄说。

政府还出资1500余万元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微信图片_20200506165059.jpg

通村、通组路、联户路、安全饮水、供电、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八十多岁的老人朱开荣,有一次参加“院坝会”,讲到扶贫攻坚,老人心情激动,杵着手杖对身边的人说:“共产党和政府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好事,以后谁要敢昧良心说共产党和政府的坏话,就是瞎了眼,老者我一定要上门找他理论个一二三。”

旮旮旯旯种蔬菜

岩腊“岩辣”成品牌

“院坝会”是岩腊乡扶贫攻坚中创新推出的一种动员农户搞产业调整的沟通平台。由于白天群众大多不在家,进村入户,上门沟通很难。因此,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在院坝里,组织村民围着一堆篝火,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政策说透彻,把心里的“疙瘩”解开,把干事激情调动出来。这一形式当地人称“院坝会”。

杨天志是“院坝会”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之一。

见到杨天志时,他刚和村民从菜地回来。他是岩腊乡政法委书记,也是龙潭村扶贫攻坚指挥长。

他告诉记者:“根据村里的土地资源现状,我们动员村民把山凹、山腰、地坝等土地资源盘活起来,实现旮旮旯旯有辣椒,山上山下有产业,近年来,调整划分为7个种植区域,已经种植金刺梨200亩,茶叶1200亩,今年种植辣椒、生姜等1500余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带动群众务工增加收入,有效实现稳定脱贫和巩固脱贫。”

他说,短短几年时间,龙潭村的产业从无到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调动了村民参与的激情,让村民得到实惠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最好的抓手。

“2019年,我们辣椒大丰收,卖了13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60多万元。去年辣椒大丰收,今年很多群众都抢着承包土地种辣椒,包括山上丢荒多年的土地都被开发出来种辣椒”。杨天志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5335元增长到2019年末的8550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550增长到2019年末的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0元增长到2019年的80万元,龙潭村也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

“没有村民自觉自愿的参与,任何扶贫工作都是不可持续的。”杨开祥说。

龙潭村村民自觉自愿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有多高?

微信图片_20200506165105.jpg

从一个现象就能看出来。龙潭村土地很零碎,很多地方不能机械耕种。虽然解决了生活用水,但产业发展还是很缺水。没有水,村民就通过人挑马驮运水上山,不能机械耕种,村民就人工挖土。村民把所有能够用于种植的土地全部充分利用起来种蔬菜,旮旮旯旯都有村民种上了蔬菜。为了赶农时,有的村民戴着矿灯起早贪黑地干活,甚至有人直接住到了地里。

记者看到村民杨恩州在一块不足2分的地里除草,和他交谈时,他说,不要小看这块地,种点辣椒也能收入几百元钱。

辣椒是村民喜爱种植的品种。因为产业周期短,对水的需求少,市场需求大,投入成本小,经济价值高。

辣椒也是龙潭村种植的一个主打品种。因为品质好,这里生产的辣椒, 被经销商借用岩腊的谐音称为“岩辣”。

“岩辣”是受经销商青睐的招牌,所以订单很多。

因为有了订单保证,种植户在市场销售方面没有顾虑。

20余名村民正在致富带头人王国学的菜地里为茄子插杆。这是王国学今年新增的蔬菜品种。王国学今年又流转了几十亩土地,种植规模达110亩。他告诉记者,他去年发放给务工村民的工资达到20万元。

村民甘明选去年种了8亩辣椒,今年扩大到50亩。

杨天志告诉记者,因为村民积极性高,春耕时节,村里没有出现过种苗等土地翻耕,而是土地翻耕好了等待辣椒苗,不会耽误农时。


基层党建花开分外香

同心同向激发产业活力

“龙潭村的扶贫工作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发挥党建引领。将把党员组织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构建起龙头企业、支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格局,激发产业活力。”杨开祥说。

但旧思维与新产业产生的矛盾和困难远比大家想象的要难得多。

杨开祥和杨天志两个指挥长带头上门做工作,村支两委带头先把自家的土地和能动员的土地流转。把党员示范户、种植示范户、退役军人、创业青年组织起来,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利益联结。

微信图片_20200506165036.jpg

龙潭村成立了岩腊乡第一个村合作社,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为合作社法人,村支两委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带头抓产业。

村社一体的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龙潭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抓手。

杨天志介绍说,龙潭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与西秀区平台公司绿野芳田和秀辣两家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公司负责下订单和提供种子。

党员带头示范,拉近党群距离,带动了务工群众积极性,发挥好了群众“主心骨”的作用,也提振了经营主体发展信心,增强了企业主动作为的内生动力。

龙潭村明确西秀区人大代表王国学为坝区种植示范户,示范种植50亩茄子嫁接苗和60亩辣椒。同时,还选择了10户诚信大户在核心坝区实施产业种植,辐射带动其他散户种植和销售。通过大户带动,农户在田间地头实现自我培训,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就业。

西秀区人大代表沈守伦、村委委员陈期平牵头,规范和加强龙潭村1200余亩茶产业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在田间地头进行除草、施肥,每天就可解决60余人务工就业,每天可增加务工群众收入6000余元。

依托全乡唯一的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龙潭村农忙季节平均每天可带动近100人务工就业,增加收入,按每人每天80元务工收入计算,年务工时间累计大概180天,务工农户年务工总收入可达144万元。

“如今的龙潭村,产业发展就是两句话,种树种茶种蔬菜,养牛养猪养鸡养鹌鹑。”杨天志说。如今,全村辖11个自然村寨14个村民小组,817户4076人,其中贫困户162户762人,2019年底贫困人口已经实现全部脱贫。

微信图片_20200506165054.jpg

龙潭村是岩腊乡扶贫攻坚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岩腊乡今年将种植8000亩辣椒产业,能带动全乡90%贫困户持续巩固增收。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同时农户进入基地里务工,学习技术培训,从而转变为职业农民,不但让农民有土地租金、务工工资收入外,还能让贫困的群众持续增收,激活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活力。(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明)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