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随着疫情渐渐退去,天气也越来越暖和。普定坝区内也早已恢复了正常生产秩序。
4月28日,走进马官镇马官坝区余官田坝的食用菌大棚里,一朵朵可人的蘑菇从地里探出头来,等待采菇工人前来采摘。而采菇工人们也正弯着腰采着成熟的蘑菇。采菇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据他们所说,在基地里采菇,村民平均每天有100块钱的收入,而且在基地里务工,还可以学到养菇技术,以后技术成熟了还可以自己种。
“我现在已经在食用菌基地里面种植蘑菇三年多了,在技术上也算是老手了。”马官镇余官村村民朱天琼告诉记者,从以前的地插菇到架子菇、埋地菇自己这几年都做过,也是见证了当地几种蘑菇发展历程,现在在采的是球盖菇,每天6、7小时,要采200多斤。
从福建来的许向舎在余官村租了70多个大棚种植食用菌。他告诉记者,食用菌的市场效益很好,来贵州发展,主要是想带动当地的老百姓一起种植,把技术传授给大家。
在马官坝区荷包田坝,数十个工人正在韭黄地里引水灌溉。荷包村村民罗基夫介绍,春节以来降雨稀少,地里十分干旱,而韭黄的生长又需要水,所以现在就在进行大面积的引水灌溉。
据该坝区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韭黄的市场价格不太理想,所以没有捂韭黄,主要工作就是韭菜的管护。等待价格回升之后,再割韭菜捂韭黄上市。发展韭黄产业的好处就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节韭黄的采收时间。市场什么时候需要再捂,捂出来的韭黄新鲜脆嫩,才能卖出好价钱。(黄妮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