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立夏,气温便已陡然升高,顶着骄阳,沿着村道,记者来到位于紫云自治县猴场镇的大田坝村。作为国家级一类贫困村,2018年以前该村无产业、缺技术、乏信心,让本有着丰富林地资源与水资源的村子一度发展滞后,当地村民们东栽一亩苞谷,西种几分蓝靛,没有发展目标,缺乏种植技术,荷包鼓不起,日子过得苦。
2018年4月,县畜牧服务中心结对帮扶大田坝村,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服务范围广的农技专家队伍下派驻村,为该村的产业发展打开了新大门,奏响了扶贫“三部曲”。'
大田坝村蓝靛种植基地
林下蜂鸣结出“甜蜜果”
“2017年,村里获得村集体发展资金20万元,有了资金,却无技术保障,心里‘虚’得很。”该村村支书蔡逢义提及当初,不禁无奈的摇了摇头,“多亏县畜牧服务中心驻村队伍的到来,让村里的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
大田坝村村委
驻村工作队到村后,针对村中缺乏产业发展方向与科学技术指导等问题,决定因地制宜,结合职能,全心全情谋划产业发展。
“大田坝村依山傍水,自然条件相当优越,当地村民不仅吃苦耐劳,发展热情还十分高涨。经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团队讨论、市场分析后,决定将2017年闲置的20万元村集体发展资金调整用来发展生态林下蜂项目。”县畜牧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潘荣明说道。
2019年,为了扩大生态林下蜂项目,同时也让群众更好地了解产业化、规划化、集约化的优势,驻村工作队在村支两委的协助下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和院坝会,并安排驻村干部走访宣传,当即就有25户贫困户愿意将产业到户扶贫资金25万元整合到村合作社,扩大产业规模。
大田坝村生态林下养蜂
“村民的信任不能辜负,要做就要用心发展好。”怀揣着这股子信念,潘荣明根据市场需求,大力繁育蜂种,以每箱蜂箱750元的价格,销售1256箱到同镇的6个村子,实现产值94.2万元,净利润22万元的好成绩。
产业发展见效益,当初入股的25户贫困户分到了相应的“红金”;除此之外,剩余部分还以激励机制,用于奖励支持合作社发展产业和积极参与务工的群众。
“今年,我们考虑到周边蜂种基本已经饱和,就调整经营模式,用剩余的300箱蜜蜂繁育至500箱,设置5个采蜜点,以销售蜂蜜为主。”潘荣明说,每个采蜜点设置100箱蜜蜂,预计年产蜂蜜1000斤,以每斤80元的价格销售给县平台公司,净利润能达20万元左右。
蛋鸡养殖拓宽致富路
“能在家门口就业,照顾家中小孩,每天喂饲料、消消毒、捡鸡蛋,一个月就有3000元的收入,好得很。”在大田坝村绿壳蛋鸡养殖场,村民姚小多笑着说完,将瓢里的饲料均匀的撒在鸡笼前,引得笼里的蛋鸡一阵兴奋。
2019年,县畜牧服务中心依托自身禽类养殖专家的专业优势,对蛋鸡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在村中实地挑选养殖环境,利用产业扶贫量化资金50万元,在大山里建起了绿壳蛋鸡养殖场。
航拍大田坝村蛋鸡养殖场
“虽然绿壳鸡蛋的产蛋率相对要低一些,但我们养殖场产得鸡蛋质量绝对顶呱呱,具有‘三高一低’的营养价值。”县畜牧服务中心驻大田坝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班莉在养殖场里拿着一枚刚产的鸡蛋,笑着向记者介绍到。
班莉口中的“三高一低”即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氨基酸、低胆固醇,正是具备这特色卖点,让该村所产鸡蛋卖出了高价。“一般的鸡蛋批发价为每个五角左右,而我们产的绿壳鸡蛋基本在1元以上。目前,已有4万元的销售额。”
村民正在养殖场给蛋鸡喂食
据班莉介绍,2019年11月养殖场建设完毕后,当即购进2600羽蛋鸡;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直至今年3月才购进第二批2400羽蛋鸡。目前,该村绿壳蛋鸡养殖场日产鸡蛋800枚,如若5000羽全部投产,产量上能翻上一番。
蓝靛“出山”脱贫增收快
“以生态林下蜂与绿壳蛋鸡养殖场为辅,今年我们结合当地历史传统,以打造‘一村一品’为目标,申报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全力以赴打造300亩蓝靛种植基地,使之成为我村的支柱产业。”潘荣明提及今年所发展的蓝靛产业,眼里满是干劲与憧憬。
当地群众正在种植蓝靛
据潘荣明介绍,大田坝村蓝靛种植具有200多年历史,尤其是该村靛山沟组,更是祖祖辈辈都有着种蓝靛,点靛膏的传统,周边十里八乡要想染布,都会慕名而来。奈何当地村民均为散种,产业规模小,技术不成熟成为蓝靛产业的掣肘。
如何把村里的传统产业发展成为‘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班莉和潘荣明决定下一番苦功夫,奋力拼一把。村里的脱贫户徐安权一家成为了首选的合作对象。
徐安权是村里出了名的蓝靛种植能手,家中祖祖辈辈种植蓝靛,掌握着一门好技术。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在外务工的三个儿子决定种好家中的50亩蓝靛。听说村合作社有想发展蓝靛种植的想法,在外务工的大儿子徐荣先和作为退伍军人的二儿子徐荣开便主动找到村支两委,想入股合作社,为村里产业发展尽份力,这个想法与班莉和潘荣明一拍即合。
“家中的50亩蓝靛全部拿来入股合作社,今年也不产靛膏了,用这50亩蓝靛育种,用于蓝靛栽种。”徐荣先说,平均购买蓝靛苗为每斤8元,而自己育种成本则为每斤3元,从成本上为合作社减轻了部分支出。
漫山蓝靛长势喜人
徐安权一家负责日常管理,提供种植、管理、成品加工及后期销售。“蓝靛种下去当年就能见成效,种一次可以收3年,年亩产达5000斤以上,300亩预计能产37.5万斤靛膏,靛膏每斤最低能卖6元,”徐荣松站在田间,看着眼前漫山的蓝靛苗说,算着“致富账”,心里越发充满信心。话刚说完,徐安权一家又躬身到田里,仔细查看蓝靛长势。
“靛蓝种植需要流转土地,地为每亩380元,田为每亩600元,这让群众有了‘租金’;种植、管护、收割需要很多人手,预计全年能够提供4000人次的务工岗位发放40万元的务工工资,这让当地群众有了‘薪金’;去年成立瓦厂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的所有产业创收后将按照‘721’利益联结模式进行产业分红,这让贫困群众有了‘红金’。”潘荣明说,“租金+薪金+红金”让贫困群众能够稳定增收,实现脱贫,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产业扶贫动力,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张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