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帮助村民赚到了钱,腰包硬起来,才能拔掉穷根,最终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罗兴国到新塘村驻村后,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
罗兴国是退役军人,中共党员,现年48岁,南方电网贵州安顺紫云供电局中层管理人员副职,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新塘村驻村干部。驻新塘村扶贫以来,罗兴国把“知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与当地村民交流感情。山歌,搭起了罗兴国与村民的连心桥。
退伍不褪色 激情干事业
1990年3月,18岁的罗兴国当兵入伍,三年后退役,罗兴国成了紫云供电局的一名员工。他退伍不褪色,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没几年的时间,就成了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副职。因为能力强,2015年6月,紫云供电局选派他到四大寨乡缴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后,罗兴国在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材料后,组织召开了缴卜村产业调整大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地葡萄和核桃种植;邀请县农业局专家开展种植培训,向80多位村民讲授栽培技术;申请到贵州电网公司捐赠的资金46万元,用于帮扶缴卜村发展种植、养殖业。
对缴卜村扶贫工作推进情况,罗兴国及时向紫云供电局领导汇报,获得有力支持,投入资金14.46万元,在喜标组新架10千伏线路1000米,新增3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台;对抽水用电线路进行整治,消出村民用电安全隐患,提升当地用电质量。
罗兴国用山歌宣传党的扶贫政策
山歌润民心 服务有真情
2016年4月,罗兴国离开缴卜村,成为板当镇新塘村驻村干部。
新塘村布依族居多,布依族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唱山歌。而罗兴国就出生于松山街道办同心村的一个布依族家庭。
有一次,罗兴国到格冗组走访村民。因为不熟悉,村民话不多,气氛有点僵。他灵机一动,即兴唱起了山歌:“我也是个布依人,今天到此来访贫;宣传党的好政策,共同努力挖穷根”,山歌一下子拉近了大家彼此的距离。
后来,在走访村民时,罗兴国就用山歌来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与当地村民交流感情。山歌,把罗兴国与村民的心连在了一起。
原来的新塘村,有的组还没有水泥路,交通不便。村民想咨询点扶贫政策、或遇到什么难处时,都要大老远的跑到村委找村干部想办法解决。年青点的村民虽说脚程快,到村委办事来去也要花半把天的光景;但对于那些年长的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年少的留守儿童来说,要想去村委一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可以用“便民联系卡”来改变这种现象,罗兴国想。用几个晚上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便民联系卡的制作,自费印制了200来张,发给村里的孤寡和空巢老人、五保户、贫困户、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便民联系卡上有罗兴国的手机号,如果村民在生产、生活及产业发展上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帮助的,他会尽力和村民们一起想办法,克服难关。
有时候,有重要事情,罗兴国就和村支两委的干部到村寨去,以院坝会的形式向村民传达。这样可以方便村民,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山歌搭起了罗兴国与村民的连心桥
驻村守初心 实干真扶贫
罗兴国把驻村看成脱贫攻坚的战场,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当作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菌草种植,就是他协助驻村第一书记引进的扶贫项目。
菌草容易存活,可直接做牛、羊、猪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的饲料,还有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种作用。村民流转土地种菌草后,每亩地会有300元的流转资金,还可以增加务工的机会。
为使菌草项目早日落地,白天忙村里的事,晚上,罗兴国就和村干部到村寨做宣传动员工作。经过他们的努力,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村民流转出来的土地有近300亩,而且全部种植上了菌草。
马槽井组60多岁的雷仕秀老人打零工种菌草,第一次领到1000多元钱时,她老人家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管午饭,做梦都不会想到有这种好事。领到薪水的其他村民,也开心地盘算着如何将钱用到最值当的地方。
罗兴国与马槽井村民补种菌草
罗兴国说,新塘村的菌草种植已达600亩,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随着菌草种植规模的扩大,他又协助村里引进杜泊杂交羊、种兔繁殖、饲料加工等项目在新塘村落地,依托菌草形成产业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2015年6月至今成功引进1000多万元项目资金,在新塘村周边区域建起了万亩菌草种植基地,建起6000余只肉兔、500余只杜泊羊养殖基地,让新塘村一带村民脱贫致富有了新产业、新希望。
几年来,新塘村贫困户累计分红24.8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2019年新塘村村委有了第一个1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山歌”干部罗兴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退伍不褪色。他将那份珍藏在心里的橄榄绿,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动力,服务百姓的激情,正努力协助驻村书记,带领当地村民挖掉贫穷根,致富奔小康。(谢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