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清晨的朝阳,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湾坪村的张光达一大早来到村里的养牛场,开始了一天的饲养工作。
作为省级深度贫困村,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湾坪村共有12个村民组,19个自然村寨,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是该村的最大特点,全村总人口639户2238人,其中,有215户766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2.8%。
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湾坪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村道路宽敞平坦、产业发展丰富多样、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村卫生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与夏日乡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民俗风情田园画。
产业兴旺,脱贫致富有方法
夏日的养牛场,碧空如洗,记者跟随张光达来到村里的养牛场,搬运饲料、填料喂牛、打扫圈舍,查看每个棚里牛的情况,这就是张光达每天的工作内容。
“以前,出门打工也就是3000到4000块钱一个月,在这里上班,工作简单,都是些手上活路,每个月有3600元,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划算多了。”张光达说,“现在,整个养牛场有200多头牛,加上我,2个人固定在养牛场上班,我们都是住在附近。”
养牛场由村合作社经营,该村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4月,注册资金745万元,入社社员22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土地现金入股、与合作社签定种销协议、土地流转协议、参加合作社务工等获得收入,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进钱”的渠道。
养牛是湾坪村谋划的上游产业,通过养牛,合作社还土地流转种植皇竹草400亩,建成产能为2000吨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一个、在建500吨青贮池一个,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组织运作模式,发动周边群众养牛种草,实现产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
“皇竹草一亩地一年可以收3季,合作社回收是一块五1斤,3季的话可以赚3到4千元钱,比起以前村民种玉米,一年下来,可能收成不好的时候,一亩地只能有几百到一千元划算得多,很好的提升了村民土地的价值和收益。”湾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晓斌向记者介绍道。
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增强了贫困户自主创业的能力,还加速当地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养牛产业的强劲发展带动了劳务用工的需求,让一部分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增收。
“400亩皇竹草都需要人工来收割,务工的需求是很大的,到割草的季节,每天平均有30到50个农户在合作社务工,每天80元钱,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肖晓斌说。
2017年以来,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务工4500多人次,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2018年1月,合作社第一次分红,村集体积累资金达到4万元,湾坪村由原来的空壳村实现了零的突破。2019年底合作社分红28万元,惠及农户218户,村里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
脱贫有保障,长效机制扶一程
“以前房子又破又小,家里几兄弟住在一起,住都住不下,现在几兄弟自己新建了房子,宽敞了。”正在忙着做午饭的王国秀,回忆起以前的生活仍是满脸的无奈。
王国秀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来一直省吃俭用依然囊中羞涩,修建新房成为了几兄弟的“梦想”。前几年,王国秀一家得到了政府的危房补助,一家人别提有多开心。“修建房子很困难,连房子的砖都是开石头打沙自己做的,能省一点是一点,就这么困难,政府给补贴的2万元,真的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王国秀说。
“你看这个净水器,是村里免费给安的,没有花一分钱。” 说起这几年村里对自己的帮助,王国秀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她指着旁边安装好的净水器对记者说,村里缺水,修建自来水管不容易,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吃上放心水,村里给每户都修建了小水窖,还免费安装了净水器。
吃水、住房问题都解决了,连医疗健康也有保障。村里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100%,并正常享受医疗报销。“村里的医生很负责,像我年纪慢慢大了,医生经常还会上门询问身体状况,给我量一下血压,讲解一些健康知识。”王国秀说。
在一旁的王国秀丈夫姜兴荣接过话茬对记者说,村里对低收入户家庭挺关心照顾,就医上学等基本不用花钱,自己的孩子在黑龙江读大学,每年都有政府的扶贫助学金,孩子考上大学那年,村里还另外给了1000元的助学金。“现在在村里务工,加上村合作社每年的分红,赚的钱目前主要供孩子上学,孩子今年上大四,大学马上毕业,好日子不远了。”
王国秀的脱贫历程只是湾坪村一个缩影,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肖晓斌说,“村里安排贫困户8户8人参加村级“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收入每人每年10000元;增设‘一村七员’32人,人均年增收4800元,安排贫困户15户30人到合作社稳定务工,户均收入达到5000元。”
爱心助力,精准帮扶奔小康
2017年4月,西南政法大学贵州校友会携手贵州省政府法制办扶贫工作队,在湾坪村,开发了白石岩微农场,以种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紫云红芯红薯。
“微农场运用互联网+扶贫的思维,借助网络平台,把农产品的需要者和生产者连接起来。”肖晓斌说,一分地就是一个微农场,一个微农场对应一个贫困户,爱心人士以1千元认领一分地成为微农场主,‘一对一’精准帮扶贫困户。
微农场由村合作社统一管理,对农场主认领的土地进行挂牌确认,贫困户具体打理。微农场收获的红芯红薯全部归农场主所有,认领款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
“去年我们的爱心农场主每份地收获了150斤优质红心薯1只本地土鸡,还有5斤牛肉,都是本村的土特产。微农场的场地每年还会更换,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优良。”肖晓斌说。
对贫困户来说,在种下红薯之前已经卖出了产品,这样的零风险模式,更加增添了贫困群众利用本地资源拔除穷根的信心。对微农场主来说,不仅帮助了一户贫困人家,还获得了原生态红薯,也为家人订了一份健康。农场主及家人还可以与帮扶对象一起劳动,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传承文化。
微农场运营两年多来,得到广大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社会认可程度逐步提高,帮扶效益明显。2019年,白石岩微农场栽种红芯红薯180亩,其中有107人认领91分土地。在农场主们的宣传推广下,微农场红芯红薯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20个省市,实现销售收入37.6万元,贫困群众获得务工收入8.6万余元。项目结对帮扶的91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
截至目前,贫困群众在微农场务工260人次,获得务工收入2万余元,带动村里28户群众种植红芯红薯,合作社组织收购及销售,有效解决群众销售的困难问题,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今年的微农场认领马上就要开始,不限量,有多少就种多少。”肖晓斌笑着说。
平坦的马路干净整洁,地里的皇竹草恣意生长,牛棚里的黄牛吃着青草,老人闲适的坐在院子里聊家常。在湾坪村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今日的湾坪村,贫困渐行渐远,美好抬头可见,幸福触手可及。(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