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血脉”畅 发展有门路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对于克田村来说,这不是一句调侃,而是曾经真实存在又极为窘迫的状况。 走进克田村,记者欣喜地看到,这里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从内而外的“变”,一个局外人,远不如局中人体会得深刻。 克田组村民韦小院是克田村最早种植葡萄的农户,也是克田村的葡萄种植大户,2014年的种植面积就达200亩。因为交通环境差,每年到了葡萄成熟季节,他总为葡萄运出山外发愁。 “葡萄的销路不成问题,每年都有客商来镇上收购。每次客商来基地看完葡萄后,都说葡萄品质好,可如何把葡萄运出村却成为了问题。”韦小院告诉记者,进村的泥泞路常常把装运葡萄的车辆“坑”在路上,许多客商受过一次“坑”后,再也没来基地收购葡萄了,让他的葡萄一度滞销。 要致富,先修路。为改善克田村交通环境,在帮扶单位的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下,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从火花镇达帮集贸市场至克田村的通村柏油路开始建设,由于道路沿线山体滑坡现象严重,施工难度大,经过施工人员的艰苦作业,2019年10月7日,长10公里、宽6.5米的通村柏油路建成,破解了克田村发展路上的交通瓶颈。 道路通,路网联,交通畅。去年,克田村继续打通了打厂组至交艾、打厂组至卡才组两条总长7公里的通组路,拓宽了硬化了大院1-3组、小院组总长6公里的通组路后,克田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2019年底,克田村完成397户联路共26公里,完成401户庭院硬化共12000平方米。 进村的路建成后,韦小院笑开了花,从此不再为运销葡萄而发愁了。为增加葡萄产量,今年,他发展的信心十足,从葡萄的修枝、抹芽、每个环节进行精心管护,他相信葡萄一定能卖上好价钱。 克田村葡萄园 路通“血脉”畅,致富有了新门路。今年,克田村纳云组村民韦小奔看到通村路修到了家门口,便在家里开起了杂货铺,一改为谋生常年在外务工的日子。 “交通方便了,村容村貌变好了,回村的人也变多了,春节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营业额最高的时候一天有2000多元。”韦小奔说,落叶总要归根,家乡交通环境改善了,回乡发展总比在外到处流浪强。在县里电商部门的指导下,他还打算在杂货铺里开设农村淘宝业务,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和方便村民们网购时领取货物。 在克田村,道路畅通后,像韦小奔一样回乡发展的村民不在少数。今年,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回乡搞养殖、种植村民就业的达20人。 产业强起来 致富有信心 如果说道路是血脉,那么产业就是村子的肉。道路既为村民发展提速,也为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要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工作委员会主任、克田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第一书记龚标说,借助村里道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克田村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农户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群众发展产业、依靠产业增收的信心不断增强。 克田村养蜂点 中华蜂养殖产业是村里见效快效益高的典型“短平快”扶贫产业项目。 “去年10月引进的100箱蜜蜂,到现在已取了三次蜜糖,共660斤,由县级平台嘉禾香公司收购,产生效益5万元。”龚标说,蜜蜂产业由村级合作社统筹,吸纳10贫困户参与发展,每户贫困户利用政府产业到户扶持资金1万元入股合作社,产生效益后按相应比例分红。 克田村发展的养蜂产业 随后,记者来到克田村生猪养殖场,克田村支书罗文斌介绍,该生猪养殖场养殖的第二批920头生猪刚卖出890头,猪舍现仅存栏30头生猪。 克田村生猪养殖场占地面积5亩,投入资金180万元(其中,2018年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00万元,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村合作社,每户1万元共80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引进四川德康养殖公司合作,村级合作社负责基础实施建设和组织人员饲养,猪苗、技术、饲料、销售等由德康公司负责。 克田村生猪养殖场 2019年2月建成投入生产,第一批养殖生猪935头,去年8月出栏后,村合作社获得效益金额24万元。去年10月,克田村生猪养殖场引进第二批猪苗920头,预计村合作社可获得效益金额30万元。 此外,克田村农田改造项目也正在实施中。克田村全村耕地面积1357亩,其中良田1009亩,为因地制宜利用好土地资源,克田村正积极申请农田改造项目,把克田村大院、纳云、纳求等村民的585.7亩良田进行改造,计划发展“稻+鸭”产业项目,让农户获得多重效应增收脱贫致富。 葡萄种植曾是火花镇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打产业,克田村是火花镇最早种植葡萄的村之一。目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650亩,涉及种植农户2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亩产 2000至4000斤,年亩产值达3000元。 “村里的道路通了,以后葡萄的销路不是问题。”龚标说,现在村里有越来越多像韦小院一样的贫困户,靠着葡萄脱贫致富的信心变得越来越足。 干劲提起来 踏步奔小康 倾心帮扶,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精准落实,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在这紧要关头,克田村聚焦目标标准,优化政策供给,坚决“打赢歼灭战”,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推进突出问题动态清零。 作为帮扶单位的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始终把“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抓代表履职、促帮聚力”活动与党建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并下派5名干部到克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克田村文化活动广场 通过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及驻村干部的帮扶,目前,克田村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均有保障。 教育方面,全力开展加强控辍保学,落实扶贫助学政策,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 医疗方面,克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并配齐了村医一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参与农村医疗保险,并都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 住房安全方面,2014年至2018年间,克田村共完成危房改造207户;2019年,克田村完成住房兜底改造39户,提升改造透风漏雨老旧房32户。2016年以来,克田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户144人。全村群众安全住房有保障。 饮水安全方面,在大院组、小院组修建小水窖6个,克田组、打厂组修建人饮工程提泵站2个,有效解决了克田小学139名师生、全村个个村民组176户70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之农户自己利用水泵在水井提水,以及用管道在自家民房附近引水进家自己解决饮水问题的农户,全村417户2185人的饮水安全有了保障。 群众要脱贫,既要党的扶贫政策好,也要群众努力向前跑。 27岁的克田村民黄祖文就是一位敢与贫困较量的热血青年,年少为谋生外出务工,辗转广东、宁夏、浙江打工多年,其间,在浙江东阳家居厂学会了焊接、钢架搭建等基本操作技能。去年,黄祖文回乡见家乡路通了,发展环境好了,毅然决定留守家乡发展养牛产业。 5月20日,记者在克田村纳云组见到了黄祖文,中等身材肤色黑黄的他,正在焊接钢材,搭建养牛棚,计划投入30万元,建成养殖30头牛以上的牛棚。 黄祖文用钢材搭牛棚 “我从去年开始陆续购买牛仔来喂养,今年初卖出1头母牛和2头牛仔获利纯利润1万元。目前,大大小小养殖有18头牛。”黄祖文说。 近年来,克田村像黄祖文一样返乡发展的村民不少。同样回乡发展养牛业的韦久长,每天早上把牛赶到山上去放养,让60多岁的父亲在山坡放牛,自己回家干农活,到了傍晚时分,又去山上把牛赶回建在房子旁边的简易牛棚里。 韦久长赶牛去放养 “我在外打工4年,去年3月份回乡发展养牛业;目前,共养有24头黄牛,其中13头母牛,1头公牛,10头牛仔。”韦久长说,他已准备建一个牛棚,目前,已平整好牛棚的基地。 干群连心,其利断金。罗文斌相信,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县人大常委会及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在克田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的努力、以及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下,克田村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瑜 姚福进 伍水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