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路一岭峰,绕山越峰到村中。
“之前去一趟马寨,不容易!到村里能喝上一口水,更不容易。”每每提起紫云自治县猴场镇的马寨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总会道出这么一句话。
许多年来,马寨村路不达、水不畅、少土地、缺发展,仿佛成为当地“边、远、穷”的“代名词”,一直默默守候在紫云与望谟的交界处。
“马寨村全村共有551户2490人,其中就有298户1323人是贫困群众,贫困发生率高达53.1%,属于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村子的各方面条件落后,又无集体经济与发展思路,要想迈开发展的步子,太难!。”马寨村村支书潘英洪告诉记者,村里石漠化严重,全村不见半块好田;周围无水源,除了望天下雨,挑担水要翻山越岭走上六七公里的山路,自然条件的局限和基础条件的落后,一直制约着村子发展。
2014年,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响彻全国,春风拂过大山中的马寨,希望的种子在石缝间发了芽。
党中央扶贫政策的大力帮扶,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力量的下沉,村干部越发饱满的精气神与老百姓逐渐开放的思想与支持,一张贫困山村的蝶变画卷正在马寨村徐徐打开。
路达水畅,山村有了新模样
路,历来是发展的“主动脉”。从山间小道到四通八达,马寨村的道路发生了大变化。
“209省道的开通让村子的交通有了一定变化,但独木难支,与马寨村同在209省道的猫场村是紫云的四大乡场之一,每到赶集时都会堵得水泄不通。”马寨村村主任徐申明说道。
2018年,紫云全县实施路网工程,以缓解现有交通的压力,其中的4.2公里摆家坡至马寨路线,贯穿马寨村5个村民组,6.5米的宽阔村道,让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喜不已。“‘摆马线’对我村的帮助很大,不仅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还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运输成本,村合作社今年新增种得500多亩红辣椒就在这条公路的沿线。”徐申明提及“摆马线”的开通,满面尽是笑容。
“2014年以前,村里全是泥巴路,是晴天一脸灰,雨天满身泥,走路都硌脚,别说骑车了。”指着迎面而来的一辆电动摩托车,徐申明笑着说,“哪能像现在这样,统统硬化全覆盖,小车都能直接开到家门口。”
4米宽的通组路11.5公里,串户路15.8公里,机耕道6.5公里,庭院硬化14800平方米。“出门就是水泥路,不带灰也不沾泥”,马寨村的路,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的“达”卷。
“村里属于石漠化地区,没有自然水源点,水贵如油!原来只要一下雨,家家户户锅盆碗盏齐上阵;只要一周不下雨,村民就要到镇上去找水喝。”潘英洪说,“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村里老百姓家家户户喝上水,喝好水。”
2014年以来,马寨村每家每户根据人口数量,都建有15至30立方米大小的水窖,一旦蓄满水,两个月不怕没水喝;同时,县水务局主动牵头,镇、村两级全力配合,在村中安装了334个净水器,不但让群众有水喝,还让群众喝好水。
该村打报组的村民杨昌伦今年46岁,想起年轻时缺水喝、挑水吃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我20岁时每天要走10公里山路挑水,一担水来回要两小时。当时路难走,走到中途不小心摔一跤,只能边抹眼泪边回头去重新挑。直到了98年,政府出材料,乡亲们自己投工投劳,才在组里建起了‘望天池’。”
“你们来家里瞧瞧,天气热,顺道喝杯水。”杨昌伦一边说一边领着记者走进家中。在客厅里,水龙头一打开,水直接能够饮用,“外面建了两个水窖,管道直接连通家中净水器,生活用水完全没有问题。”
家乡变化大,往年在外务工的杨昌伦今年返乡后买了小型犁地机,给村合作社犁地,一亩地有200元的收入,天气好一天能够犁3亩。
产兴业旺,发展充满新希望
“我刚来驻村时,马寨村集体无产业、无经济、无动力,而如今村里有1000亩红辣椒、680亩佛手瓜,今年结合辣椒产业,还建起了辣椒加工厂。”紫云民中驻马寨村第一书记王丰饶说道。
2017年,王丰饶初来马寨,便发现当地群众都有种植红辣椒的传统,虽然品质优质,但皆是农户散种,缺乏种植技术,一直不成规模。结合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同年成立村级公司和合作社,并流转400余亩土地,整合资源发展辣椒产业。“只有合作社统筹发展,产业才能搞得大。”
发展思路虽然清晰,但结果并不是一帆风顺。2018年赚了10万元后,2019年遭遇旱灾、水灾,及后续导致的病虫害,让辣椒亏损严重。
“村里的红辣椒产业丢不得!”王丰饶痛定思痛,今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每亩辣椒获得2000元补助发展资金,他扩大种植面积至1000亩,还购买了农业保险。
年亩产2000斤红辣椒,1000亩投产一年就是200万斤,产量大了,销路怎么办?
未雨绸缪,王丰饶思来想去,将建辣椒加工厂的想法告知村支两委干部,获得大家的一直认可。今年,马寨村利用壮大村集体发展资金50万元建起了辣椒加工厂。
“生辣椒一斤1.1元,遇到市场价格波动,还存在亏本的风险;而建设辣椒加工厂,将其加工成糟辣椒,每斤能够卖到3.5元,除开所有成本,每斤有0.5元的利润。加工厂每年能产50万斤,净利润就有25万元。”算起“收益账”,王丰饶心中有数,侃侃而谈。
在发展辣椒深加工的同时,王丰饶通过“娘家”单位,与县教育系统营养餐配送公司达成合作,将村里的农产品销往县内各个学校,搭上了“校农结合”的产销“顺风车”。
“下一步,我们将走产品多样化,除了糟辣椒之外,生产油辣椒、榨菜等产品,并拓宽市场渠道,增加加工厂的生产量。”王丰饶说道。
除了红辣椒外,马寨村积极响应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大力种植680亩佛手瓜,并由猴场镇党委政府统筹,村合作社实施,在佛手瓜基地里套种黄豆,实现一块土地有两种收益。
在产销对接上,依托县、镇两级创办和引进的“龙头企业”,进行统一收购。半斤以下的佛手瓜每斤1元,半斤以上为每斤0.5元,而瓜尖每斤能卖到3至5元。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王丰饶说,仅村中的1000亩的红辣椒基地,每年就能提供15000人次的务工量,每人每天平均1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群众就能通过务工增收150万元;辣椒加工厂的建设,还能长期提供20人的务工岗位,每月能够获得2500元至2800元的稳定收入,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脱贫。
同时,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每年能够获得380元的收入;村合作社产业产生效益后,将按照“721模式”进行分红。从而实现贫困群众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收入有薪金,年底分红有红金,增收致富有信心。(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张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