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在关岭自治县关索街道大桥村农村“危改”集中统建的幸福小区大门前,一根数米长的竹竿之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航拍关索街道大桥村危改新建的幸福小区
“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怎会住上那么好的房子,今年我家要脱贫,不能再拖后腿了。”村中的贫困户罗国成去年告别了居住多年的破瓦房,搬进了敞亮的新房,敦实朴素的他特地上山砍了根长竹,将国旗挂在小区门前,每每外出干活,都要站在旗下抬头望一望。
如今,感党恩,肯发展,要脱贫成为了罗国成心中的目标与期望。
关索街道大桥村危改新建的幸福小区门前,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
百姓“优居”不“忧居”,随着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14年以来,关岭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950户,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9394户,住房安全保障实现了“0问题”;在这关山索岭间,为一名名贫困群众改了房,暖了心,圆了梦。
今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关岭自治县荣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的殊荣,也是贵州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政策全覆盖,一户不漏有房住
现年58岁的柏辉祥出生在该县花江镇锡厂村的桐子林组,打小家中穷苦,居住的房子破旧不堪、无水无电也无路。儿时听说大山外面的房子是白瓷墙、地板砖,开关一按灯就亮,龙头一开水便来。那时候柏辉祥就在想,啥时候自己也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
2017年,桐子林组整组搬迁至县、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因当时的安置点没有一至两人的户型,柏辉祥没法一同搬迁。
新房通了自来水,柏辉祥家用水不再难
为了解决此类群众的住房问题,花江镇结合危改政策,因地制宜的在锡厂村选择合适位置,建设了该镇第一个集中统建点,为锡厂村6户群众建了新房。
“你看这白瓷墙和地板砖,可亮堂了;家里有电、有水,旁边就是村卫生室,看病方便很。”
“原来组里只有一条一人宽的小路,走到村委要花3个小时,现在从家门口到镇上腿脚快点还要不了20分钟。”
“之前每天翻山越岭5公里去挑水喝,住进新房后在家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
“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靠我自己怎么可能买得起地,盖得起房。”
……
柏辉祥正在整理房间
柏辉祥每天都会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说,原先是种地回家满脚泥,柴火做饭一身灰,想打扫也没条件,所以现在格外珍惜和爱护。
2014年以来,关岭紧紧围绕“住房安全保障一户不漏”的目标,聚焦短板、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千方百计解决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全力以赴书写住房保障的“关岭经验”,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给予了强力支撑。
全县上下高度重视群众安全住房问题,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农村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组建脱贫攻坚住房保障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班长,住建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班长。
同时,关岭做到危改对象精准与等级评定精准。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户户见、全动员、全覆盖、零遗漏、拉网式”排查,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中,共识别危改对象3922户;并由县住建系统技术人员组成13个工作组,对全县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开展全覆盖核查评定,出具住房安全评定表19485户,对评定房屋安全性认定把握不准的,及时委托第三方开展复核鉴定,累计鉴定1295户,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全覆盖,危房等级评定科学、严谨、准确。
住房保质量,群众住进安心房
“房子改造以后不漏风,不漏雨,厨房、卫生间都改好了,设计合理,住起舒服。”该县沙营镇交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谢国章在女儿出嫁后,便一直居住在破旧的篱笆房里,是雨天漏雨,风大漏风,老两口住在其中苦不堪言,一直盼着有新房。 2017年,在该村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谢国章怀着期盼申请了危房改造,经相关部门鉴定,其房屋为C1级危房;在审批通过后,由于谢国章无力自建,乡镇施工单位进行统筹代建,最大程度缓解了困难群众建房的压力。
如今圆了新房梦,谢国章夫妇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在农村大多数群众依旧喜欢‘三大间’,外观修得大,内部修得高,布局不科学,无法发挥房屋的功能性。”县住建局危改办负责人熊杰告诉记者,为了让农村房屋从“大而无用”转变为“小巧精致”,避免部分群众因建大房大屋致贫返贫,2017年,县住建局专门请建筑设计院结合农户人口数设计30㎡、35㎡、45㎡、50㎡、60㎡等户型,编制《关岭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村民建房指导图集》,并印发至全县各村,让群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房屋详细布局与基础功能。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锡厂村危改集中统建点
在危改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困难群众意愿,愿意自建的由农户自建,无力自建的由乡镇(街道)施工单位统筹代建,无论自建、统建,均按“能修则修”的原则,强化过程监管,确保建设质量。为最大程度解决困难群众自筹资金难的问题。
“群众自建或者修葺,都离不开县、乡、村干部和农村工匠的参与。如何实现政策解读到村到人,让农村工匠建筑技术有保障,成为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熊杰说,2018年起,县住建局便积极与省建工培训中心、省建校联系,邀请专业老师对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建筑工匠开展建筑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合格的还将颁发相关专业证书,并引荐给危改农户建房或推荐给施工单位务工;同时,编制《关岭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工作手册》和《农村危房“危改”和“三改”工程质量安全技术导则》,从建房选址、建筑安全、抗震设防、施工规范、建筑材料等方面对农村建房进行指导,确保政策解读到村到户到人。
据熊杰介绍,关岭采取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督查、县住建局业务督导的“双驱动”模式,确保农村住房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并且严格执行“五主体四到场”制度,做到质量安全检查有记录、质量问题可追溯,坚决杜绝超面积建房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建材,确保住房质量安全经得起检验,真正把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极大提升广大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发展动力足,安居乐业有奔头
解决住房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危房改造,让更多老百姓安了家,求发展、肯发展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
“前段时间下冰雹,要是我还住在原来的旧房子里,怕是屋顶都要被全部打烂了。”花江镇锡厂村65岁的王全兴,原先住在石头垒成的房子里,因为没有水泥和砂浆,房屋墙体倾斜,屋顶漏雨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一头牛发展到三头牛,王全兴住进新房后内生动力足
申请危房改造后,他家房屋被评为D级,获得6万元的危改补助款,这让他喜出望外。在旧址建新房,50余平方的小平房拔地而起,王全兴对新生活满是憧憬。
他积极配合村里发展产业,将家中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皇竹草,自己则花了几千元建了牛圈,从一头牛养到三头牛,日子越过越有起色。“这个牛犊刚刚出生没多久,等它长大了,这3头牛就能卖近4万元。”
同村的谢兴岗单身了半辈子,之前房屋破烂,一直找不到媳妇,与老母亲相依为命。2017年,在危改政策的帮助下,他家住进了两人室的新房,隔年便脱了单、结了婚。现在与爱人在外务工,每月有数千元的收入。他常说:“住进新房成了家,发展动力足,生活有盼头。”
关索街道大桥村驻村网格员曾江到危改户罗会明家中走访
关索街道大桥村高寨组63岁的罗会明,之前的旧房属于高架瓦房,墙体开裂,房梁腐朽,地处大山脚,有地质灾害的危险。驻村网格员曾江初到其家中宣传危改政策时,罗会明还不甚理解。
“家里条件差,就算有了危改补助款,我们也没有余钱建新房。”罗会明的顾虑在曾江多次动员下慢慢被打消了。
去年8月,一家五口住进了集中统建的新房里,儿子和儿媳妇见父母有房可居,放放心心地去广东务工挣钱,罗会明自己在家中种植水稻和葵花,还养了2头牛与1匹马,当年便成功脱了贫。
罗会明新房的客厅格外整洁
从“忧居”到“优居”,关岭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紧盯农村住房保障工作,聚焦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老旧住房整治,持续强化动态管理,巩固脱贫攻坚住房保障成效,让老百姓住进心仪的新房,打开致富的“心房”,一心一意要脱贫,昂首阔步奔小康。(安顺日报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