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五桥” 建“五家” 新市民过上新生活一一我市“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助力搬迁群众快融入稳发展

2020-06-10 09:21:4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6月4日,居住在普定县定南街道办易地扶贫安置点鑫旺社区3幢的周秀兰,早早给上小学的孩子做了早餐,只用5分钟便从家到安淇尔服装公司,开始生产出口印度的防尘口罩。出家门进厂门,每月3000余元的收入让她很满意。

居住在西秀区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晖小区的51岁住户高春莲,当上绣娘已经2月了,整天与针线打交道让她过着稳定新生活。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感恩党的好政策,只要踏实肯干,一定能过上幸福新生活。”……6月4日,西秀区彩虹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上,一堂生动的“锦绣计划”绣娘培训会在妇女群众中引发共鸣。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搬迁群众实现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安顺市委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按照省委创建工青妇联合服务品牌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要求,搭建党心连接民心、农民变成市民、贫穷走向富裕的追梦筑梦桥梁,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mobileText_IMAGE_20263.jpg

搭建“致富桥”   创建幸福之家

6月5日,记者在镇宁县景宁小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看到,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韦国兰正在进行直播带货,她的抖音小店自4月开播以来,网上订单接连不断,4一5月销售了9000余件布依格子布,货值10余万元。她的抖音点击率单条播放量达30多万次,产品除销售本地还销往浙江、上海、贞丰、罗甸等地。吸收了本地村民106人到厂里上班,其中建档立卡户68人,月收入从1600一2200元不等。

在普定鑫旺社区,为了激发新市民自身动力,村公司普定久信商务资询服务公司与鑫旺生态农业公司合作,解决新市民80余人务工,种植西红柿205亩,毛瓜、丝瓜100亩,每人每天工钱80元,其中建档立卡户20余人。同时发展德国依拉肉兔养殖,建有5000平方米养殖大棚,拥有3000余只种兔。目前已投资700万元,预计第一批10月上市,年出栏20万只商品兔,产值500万元以上。此项目利益链接搬迁贫困户300户。就此两项,可为搬迁贫困户每户增加收入5000余元。

从山里搬到城里,没有收入怎么办?工青妇主动与扶贫、人社等部门联系配合,围绕电商、烹饪、汽修、种养殖技术、家政、刺绣等实用技能,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比武,提升安置点新市民就业技能技术。2020年来,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80余场,培训安置点群众7000余人。

同时,联合青岛、广州等城市工青妇组织,积极帮助安置点群众对接有关企业和劳务公司,有效引导和帮助安置点开展劳务输出和维权服务。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就业招聘活动52场,帮助解决就地就近就业人员8100余人。仅今年5月29日在西秀区彩虹社区联合承办的“工会送岗位、就业暖人心”大型招聘活动上,进场招聘企业128家,线上线下2000多家,提供岗位3000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员336人。

金融支持上,全面推进“惠工贷”、“青扶贷”工作,加大金融政策宣传力度,切实为安置点创业农民工、青年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妇女创业带头人在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和锦绣坊,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刺绣、蜡染织锦服装、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截止目前,共引进扶贫车间30余个,发展锦绣作坊、家政服务公司、家政小屋31个,支持创业贷款514万元。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特色手工企业参展北京“世园会”、“青岛食博会”,为安置点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搭建平台,为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开辟通道。2019年、2020年工青妇共筹集“新市民·追梦桥”资金493万余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设和发展。

从“山里”到“城里”,和周秀兰、高春莲一样的搬迁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不断拔掉穷根,以新市民、新生活、新奋斗为起点,朝着自己的“幸福梦”进发。

mobileText_IMAGE_20262.jpg

搭建“感恩桥”   创建奋进之家

“致富不忘党的恩”。我市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的原则,全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青妇组织实现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市84个移民安置点,建立工会组织54个,发展工会会员23351人;建立团组织84个;基层妇联组织及妇女之家137个。

通过开展宣讲会、报告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抗疫精神,搭建思想引领“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共在安置点建立职工讲习所14个,开展宣传宣讲活动285场次,覆盖安置点群众13341人次。

mobileText_IMAGE_20258.jpg

搭建“连心桥”  创建温暖之家

工青妇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市整合资源,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深化“送温暖”服务活动。妇联发放慰问物资和慰问金12万余元,走访妇女儿童1876户。争取“爱茉莉”贫困母亲两癌筛查项目25万元。工会深化“金秋助学”摸底排查,帮助困难家庭就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茅台王子·明亮少年”自强奖学金项目20万元,每人发放1000元奖学金。为安置点群众提供眼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服务,接诊100余人,免费配送眼镜价值25万元。组织卫生领域的青年志愿者开展巡回义诊10余次。开展爱心陪伴行动,立足关爱儿童,抓好安置点“职工书屋”“爱心超市”“爱心托管班”、子女托管中心、“母婴温馨小屋”等服务阵地的建设工作,为安置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平台。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对安置点青少年开展课外素质拓展,帮助安置点家庭和青少年尽快融入新环境,搭建起“连心桥” ,创建了温暖之家。

截止目前,安置点建立子女托管中心7个,母婴温馨小屋2个,开展各类陪伴行动覆盖青少年2000余人次,开展培训1500余人次。

mobileText_IMAGE_20261.jpg

搭建“平安桥”  创建和谐之家

“平安是福”。我市在84个移民安置点深化法律知识宣传,促进安置点群众法制意识提升。定期组织法律志愿服务队到安置点开展维权知识讲座,引导搬迁职工和群众依法表达诉求,提高依法维权能力。创建“建设富美新安顺——家家幸福安康公益行”活动品牌,深入开展“建设法治安顺 巾帼在行动”等送法律、送科技、送健康、送温暖公益活动。

到目前,共开展送知识活动26场次,参加妇女达2200余人。创建“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花木兰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中心2个,开展维权活动57起。积极搭建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及时把家庭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协调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指导开展青少年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定期组织心理援助专业工作人员在安置点开展线下坐班咨询服务。同时,组织心理援助专业工作人员实时线上服务。组织开展“为了明天·青春心悦益起来”心理健康活动,着力提升安置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引导青少年逐步转变生活方式,更好的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

mobileText_IMAGE_20259.jpg

搭建“融合桥”  创建文明之家

我市以深化四德教育为抓手,推动安置点群众移风易俗。广泛开展劳模上讲堂等活动,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新市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组织开展“为了明天·青春自护益起来”青少年线上自护宣传教育活动20余次。开展“求学圆梦行动”,对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招收接受大专、本科学历继续教育,由工会全额报销学费。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志愿者375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 在安置点开办12所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采取“3+N”的办学模式,开展文化教员讲学习、政策教员讲惠民政策、技术教员讲技能、文明教员讲文明等课时200余个,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

截至目前,安置点建立职工书屋14个,积极向团省委项目办、省青基会协调,争取安置点示范点工作经费8万元,在所有安置点赠阅《少年时代报》,丰富安置点青少年阅读资源。举办8 场“小桔灯”亲子阅读活动。以“世界读书日”等时机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自4月22日,我市召开“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现场推进会以来,我市按照“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坚持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致力于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上,不断下足“绣花”功夫,帮助搬迁群众变为新市民,融入新家园,开启新时代新生活。

市委要求,“五桥 ”“五家”的“五搭五建”工作不仅要叫得响,而且要做得实。“群团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青妇拉起群众之手,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创建民心品牌,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群众就业更充分,收入稳步提高,素质持续提升,精神持续提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用心、用情、用力为搬迁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生活有盼头、日子有奔头,真正拥有多彩新生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周蓉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