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大寨村连续多日大雨倾盆引发山体滑坡,导致该村两个村民组百余名村民被泥石流掩埋。
十年来,关岭自治县以此为警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地质灾害预防预警,加强统筹谋划,实施综合治理,做到未雨绸缪,全面消除地质灾害导致的安全隐患。
今年入夏,雨量陡增,持续的暴雨天气让该镇丙坝村木城组的部分山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对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隐患,避让搬迁工作势在必行,当即立行。
从5月中旬到6月初,短短20余天,丙坝村木城组村民搬迁完毕,旧房拆除完毕,群众安置完毕。
地质灾害点——岗乌镇丙坝村木城组
多措并举,全力动员群众搬迁
在发现山体出现开裂后,关岭自治县主动作为,成立综合协调、搬迁动员、房源保障、资金保障工作组与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启动隐患点群众避让搬迁安置工作。
其中,搬迁动员工作最为繁琐,也最有难度。
“压力大、任务重,眼看雨季马上来临,动员群众搬迁迫在眉睫,半点也不能懈怠。”岗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雷主要负责当地群众的搬迁工作,提及动员之初遇到的种种难关,他不禁感叹,“群众能够理解,却很难接受。我们从5月13日开始动员搬迁,过了几天却只有5户村民签了搬迁协议。我虽然心急如焚,却不能乱了阵脚。”
岗乌镇党委书记陈兵到木城组走访动员群众搬迁
岗乌镇党委政府加大加强走访动员力度,将124户搬迁群众分为4组,由镇领导班子为组长,村干部和网格员为成员,做到户户见面,人人明白。
“我们积极对接县国土资源局,由其提供地质灾害的相关警示图片、影像等资料,在组里开展群众会、院坝会进行宣传,让老百姓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地质灾害的危险。”叶雷说,为了让群众能够理解与支持,镇党委政府采取包车的形式,组织该村群众到“6·28”地质灾害点实地感受,又组织到县、镇搬迁安置点参观新房。
连续奋战20余天,全情全力投入动员搬迁工作。丙坝村村支书明承怀身体患病,依旧坚守岗位,网格员蔡磊孩子生病,也无时间照顾,镇长叶雷废寝忘食,导致胃病发作一连输液4天……正是这种“钉钉子”的精神,让当地群众慢慢打开了“心房”,纷纷同意搬迁。
临危不惧,暴雨深夜挺身护民
6月1日,搬迁工作已近尾声,危险却悄然来袭。
当夜10时许,特大暴雨骤然而至,天降雨幕,雨如水注,短短时间内降雨量已达328毫米,情况危机万分。
“地质专家说降雨量达50毫米就有山体滑坡的危险,当夜已达328毫米,却还有数户未同意搬迁群众与返村搬家群众尚在组里,我们所有人的心都是悬着的。”叶雷想起那夜情形,至今心有余悸。
关岭自治县在岗乌镇丙坝村开展地质灾害演练
县、镇两级领导班子、县应急局、县自然资源局、镇村干部、网格员、民兵、特警全部到位,立即展开人员转移安置,挨家挨户全面排查。
“老人家,外面下大暴雨,这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还请您到丙坝小学暂住一晚。”
“我们家不走,你们不要打扰我休息。”
在该组杨兴奎户,两位老人不愿离开,而其儿子已经喝醉,工作人员开导十余分钟不见成效,只能强制将其一家人转移到安置点。
“这个雨没事,不会有危险的。”在何世贤户,其一家人抱着侥幸心理,不愿转移,工作人员劝离近半小时才同意转移至临时安置点。
村里78岁的老人龙启林眼看部分群众没有意识到暴雨带来的危险,便自愿加入队伍,与工作人员一起动员村民转移撤离。“情况那么危险,我作为一名党员,应该站出来。”
安置点网格员正在帮搬迁群众搬家具
在丙坝村临时安置点丙坝小学,工作人员们早已为大家做好了热腾腾的食物,针对小孩还未满月的群众,也提供电暖炉和开水壶,单独安置。
直至次日凌晨4时许,大伙才放下了悬着的心,纷纷累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一场大雨,让不愿搬迁的群众意识到了地质灾害的危险;而大伙临危不惧、为民服务的精神也捂暖了群众的心。
崭新生活,搬迁群众乔入新居
“我们家7口人分得了两套房,现在儿子和媳妇都在外务工,我在家照顾4个孙子读书。”在该县易地扶贫安置点——同康社区,从岗乌镇丙坝村木城组搬迁而来的老人李开秀正在厨房里洗碗。
老人告诉记者,4个孙子最大的读初中,最小的读幼儿园,但都能实现在家门口就学,方便照顾。“原来我家是租房子在镇上住,照顾孙子们读书,1个大人4个小孩挤在一间小房子里,每年还要交2000元的租金,现在不仅住进新房,娃娃们上学实在方便得很。”
明仕轮家的厨房,家用电器齐全
同样搬迁到同康社区的脱贫户明仕轮,不仅两个孙子在家门口就学,自己也获得公益性岗位,在社区巡逻值守,每月有800元的收入。“别的都不说,以前从村里到镇上要花2个多小时,只有赶场天才有车坐;现在社区里就有公交车,进城太方便。”
关岭自治县不仅让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远离危险区,还持续跟踪做好避让搬迁的一系列后续扶持工作,确保迁出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我们不仅将群众安置到县、镇安置点,还安排专人到点服务搬迁群众,同时积极开展回访工作,在过渡期间全力解决群众的各项困难,让其搬得出、稳得住。”叶雷说道。
以稳就业保民生与盘活“三块地”为目标,针对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的群众,在安置点通过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就业、周边企业就业、组织外出务工等多种形式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由镇、村两级申报花椒种植项目,流转搬迁群众土地,让其不仅能够获得土地流转费用,还能通过扶贫产业带动,获得产业分红;家中有林地的群众由县林业局为其办理林权登记,打消群众顾虑;按照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旧房拆除后搬迁群众将获得相应补贴。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确保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的群众能够在新的家园迎来幸福的崭新生活。(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