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市“稳就业”工作综述

2020-06-10 23:38:2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政府还包车送我们去工厂,一个月下来有5000多元的收入。”前不久还在为找不到工作发愁的关岭自治县关索街道大桥村村民罗辉,原本以为今年无法出门打工了,但经过关岭就业局积极对接,帮罗辉在青岛找到了工作岗位后,他激动地说道。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

  一组数据,诠释着“稳”的良好态势。截至5月中旬,我市“三类人群”实现100%就业。其中,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3352人中有就业条件的270452人实现100%就业,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7974户40814人中有就业条件的37652人实现100%就业,户均就业2.09人,全市边缘户劳动力1748人中有就业条件的1402人实现100%就业……这“三类人群”实现100%就业清零是了不起的成就,彰显稳就业托起了民生幸福梦。

84EBC5F2-DB0A-4A05-A480-468CA3B73648_IMAGE_2_LOW_0.jpg

  “面对面”服务 助力企业破“工荒”

  贵州镇宁永鸿祥鞋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隶属于际华三五三七有限公司,是镇宁自治县2018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19年该公司共生产950万双鞋,产值达1.2亿元,其产品价廉物美,畅销全国,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企业产品销售旺季。春节前,企业接到了不少订单,因疫情影响,2月20日企业复产后,员工到岗率较低,且招工不顺利。正当企业一筹莫展之际,市县两级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率队上门摸排情况,与企业展开“面对面”服务。

  “目前,公司急需200多名员工上岗,如果因为缺工导致产能不达标,不但会丢了订单,更有可能丢了客户。”面对市县就业局工作组,企业负责人将当前的窘境和盘托出。

  为了做好企业用工服务,人社部门建立了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选派了企业用工专员,与企业无缝对接,摸清企业用工需求,向本地劳动者精准推送信息,引导员工有序返岗、安全到岗。疫情防控期间,人社部门为镇宁永鸿祥鞋业有限公司紧急招聘一线工人200余名。

84EBC5F2-DB0A-4A05-A480-468CA3B73648_IMAGE_4_LOW_0.jpg

  同时,各级人社部门还主动与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对接,详细了解重点企业、工程项目用工需求,并将需求情况及时予以公布。“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机会, 才是脱贫良方。” 市人社局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

  各级人社部门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为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对一免费就业服务。同时,摸清底数、制定并实施方案、专人帮扶……一连串帮扶到位、施策到人的精细举措,推动稳就业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84EBC5F2-DB0A-4A05-A480-468CA3B73648_IMAGE_5_LOW_0.jpg

  “点对点”输送 组织人员外出务工

  稳就业,关键是稳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2月18日,我市首批有组织劳务输转的5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从安顺东客运站出发,在经过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后,通过政府包车的形式,赶赴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及宁波市复工。这500余名“乘客”是来自全市各乡镇的返乡农民工。在市就业局的帮助下,他们这次劳务对接之旅有些“特殊”,不仅要实现高效精准对接,还要保证安全有序协作。“我们在组织劳务人员输出前要进行统一健康检查,然后再组织包车,‘点对点’将员工输送到浙江的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风险。”市就业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当时接到公司通知复工,但我们却出不去,真是让人着急。幸好政府不仅免费为我们体检,还安排车辆送我们去青岛,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已在青岛复工的吴开春回想起当时的心情仍然十分激动。

84EBC5F2-DB0A-4A05-A480-468CA3B73648_IMAGE_10_LOW_0.jpg

  为尽快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我市各级人社部门会同交通、卫健、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协作机制,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做到输出有组织、健康有检测、承运有防护、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保障了农民工成规模、成批次安全有序返岗复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组织161批次、集中输送19992名农民工(贫困劳动力6098人)到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省外地区返岗。

84EBC5F2-DB0A-4A05-A480-468CA3B73648_IMAGE_12_LOW_0.jpg

  从 “线下”到“线上” 抓重点强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因为受到了交通因素等的影响,使得部分地方的农特产品和蔬菜水果陷入了销售困难的窘境。“多亏了人社部门举办的电商知识网络培训,使我对电子商务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直播也卖了不少货,相信以后也会越来越好。”毕业3年的农民工青年小张前年才返乡创业,从事的就是有机蔬菜种植。疫情期间,各县区人社部门根据农民工实际需求,精心制定网络培训方案,选取当前群众和企业普遍关心的课题,诸如电商自救模式等,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为就业者提供“菜单式”选学。通过开设电子商务、网络营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课程,引导农民工从体力密集型劳动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

  “劳动力转移到哪里,就业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帮助在外务工人员稳岗就业,我市还结合在外务工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依托劳务培训基地、职业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开展各类就业培训,帮助在外务工人员安心工作、稳岗就业。

  此外,为帮助农民工能够就地就近就业,市县人社部门通过收集企业用工岗位信息进行线上发布推广、引导各类就业群体网络求职、做好劳动者电话求职登记等方式,为广大农民工全方位做好岗位就业服务。

84EBC5F2-DB0A-4A05-A480-468CA3B73648_IMAGE_11_LOW_0.jpg

  老程是西秀区杨武乡民族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名搬迁户,因妻子生病需要常年在家照顾,无法外出打工且经济拮据。

  “我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现在出不去,家里实在入不敷出,爱人的药钱都要付不起了。”老程说,这也是让这个家庭前阵子笑不起来的原因。当社区摸排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结合老程的家庭实际情况,区人社部门帮助他获得了一个社区管理人员的公益性岗位。

  “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方便照顾家照顾妻子,收入也稳定。”老程提起如今的生活,脸上充满笑意。

  “有稳定就业,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下步工作中,他们将持续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工作,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刘念)


  

  


责任编辑:顾宇 编审 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