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只是手段,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保证搬迁群众就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易地搬迁扶贫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普定县补郎乡在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中,该乡结合搬迁群众自身条件,对搬迁户进行创业、就业培训,基本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部分搬迁户通过开设烟酒铺、小吃店实现了稳定增收,让搬迁群众既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又在新的家园留得住“乡愁”。
补郎乡新秀搬迁安置点位于补郎乡政府旁,该乡引进的普定县泰郎鞋面加工厂被安置在居民楼的下层,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机器边忙碌着。
“我们的工人都是搬迁群众和附近村民,我们加工生产的产品属于外销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等国外,产品一直不愁销,每年光我们补郎乡车间就要生产10多万双鞋,订单量大,大部分时间工人们还得加班才能完成订单任务。” 车间主管谭建祥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让搬出来的村民能够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补郎乡通过政策引领,引进企业入驻搬迁点,依托普定县泰郎鞋面加工厂,实现了搬迁农户妇女“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常国翠是从补郎村三组搬迁过来的贫困户,2016年以前住在老家,因交通不便、家庭困难,一家6口人就挤在一间两个房间的老石板房里,现在住进120平方米的新房里,还在家门口上起了班,别提多高兴。
“我是去年就来厂里上班的,每月都有2700元左右的工资,在家门口既有收入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心里挺开心,以前的日子根本就无法与现在比。” 常国翠如实说道。
据谭建祥介绍,该加工厂于2019年9月入驻新秀搬迁安置点,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4月开工以来,人员一直未能达到饱和,还在不断招聘搬迁群众及附近居民务工,以及需求50多人。目前,该厂吸纳了近30余名搬迁在该厂务工,他们每月都能领取到2000—3000元的工资。
在补郎乡本杰村安置点,8排安置房在通村公路旁整齐排列,安置点共安置了26户偏远小组的群众,来自该村杨柳井组的搬迁群众李龙祥刚从村公司养牛基地下班回家吃饭,他指着两个大山夹缝中的村寨对记者说,“以前我家就住在山间的山旮旯里,道路修不通,回家难,走出来也难。”
如今,李龙祥一家不仅走出了大山,他还在村公司养殖场当起了管理员,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同时,他还和妻子在家养了11头母猪和3头牛,一年下来,家里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现在,村里盘活了土地,发展了产业,只要勤快都有事做。”李龙祥高兴的说。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补郎乡聚焦全乡“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突出问题,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入驻加工厂建设或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着力解决搬迁入驻群众的就业需求,同时以“产业+就业”扶贫托起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安居梦”。(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