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我们的先贤·王若飞”主题教育访谈活动在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活动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若飞精神”为主题,数十名省内文史专家、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将先烈王若飞的生平经历和感人事迹一一再现,上百名党员干部职工和学生代表更进一步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光辉的一生,感受共产党人的本色初心。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1896年10月,出生于贵州安顺市西秀区一个封建家庭。少年的王若飞从《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短短的两句话中,读出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他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缰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于是他给自己改名为王度,字若飞。”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党史专家、省委党校研究一处处长刘毓麟率先从四个阶段讲起了王若飞的一生。
王若飞是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8岁随教书为业的舅父黄齐生进贵阳达德学校读书。1918年初到日本东京求学。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参加爱国宣传工作,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王若飞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谈到王若飞,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舅父,也是他人生的导师——黄齐生。可以说没有黄齐生影响,就没有后来的王若飞。”安顺籍文化学者、著名作家、书法家戴明贤娓娓道出了王若飞与黄齐生的趣事。戴明贤说,少年的王若飞天资并不聪颖,还有些顽皮。那么是什么让王若飞逐渐长成一名国之栋梁呢?答案是“读书”。年少的王若飞在黄齐生的影响下,努力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读书改变命运,他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读书的重要性。
3
接着,安顺籍文化学者、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袁本良则从黄齐生写作的诗集入手,向在场观众分析了黄齐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王若飞带来的深刻影响。
不同的讲述,共同的敬仰。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会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表达敬意,也是一种鞭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通过讲述,让学子们更立体全面了解先烈的生平经历、成长故事、革命思想。相信学子们在听了王若飞的故事后一定会有感而发,拼搏上进,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市公安局老干科负责人邱涛感叹道。
“爱国不是一句空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更加自觉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若飞精神,努力做到笃学、静思,把家乡建设好、发展好。”安顺一中学生张欣悦说道。
访谈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康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