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县穿洞街道长田村位于普定县城西部夜郎湖旁,村中多民族杂居,山坡陡峭及交通不便让曾经的长田村成为了省级一类贫困村,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为21.74%。
6月18日,记者来到长田村,平坦的通村水泥路通过再次扩宽,车辆通行、会车已经畅通无阻。路上,成片的土地里,艳红的蜜桃、金黄的李子随处可见,成箱的蜜蜂箱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山间,丝毫看不出曾经“贫困”的模样。
近年来,长田村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抢抓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机遇,在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及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通过贯彻落实“六个精准”,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群众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子女就学、群众就医得到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2018年实现贫困村出列。
在长田村一座座丘陵间,以人比肩的小树上熙熙攘攘的挂着花红,村支书廖正建告诉记者,这是2017年种植的花红树,今年已经开始第一次挂果,虽然数量不多,但也算是开始有了收成。
“农村都有种植果树的习惯,近几年来,长田村鼓励和引导群众种植了梭筛桃200多亩、李子100多亩,群众的收入也不同程度的增加,生活也越来越好。” 廖正建坦言,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村民果树种植方式相对粗放,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为此,2017年,长田村村级公司扭转土地,以村公司种植为“示范”,带动群众种植花红400亩,其中村公司170亩。今年,村公司又在花红地套种黄花80亩。
“村级公司发展产业,首先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就业务工。其次是为群众科学种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树立‘样板’,示范带动。”长田村乡村振兴作战队队长杨进思说道,村级公司是长田产业发展的方向标,只有村级公司产业发展好了,群众才更有信心。
中午时分,花红种植基地中间的小山坡,一箱箱黄色的蜂箱沿山环绕,群蜂不停来回飞舞,长田村驻村作战队队员唐余龙正在挨箱查看蜜蜂繁殖、防虫及采蜜情况。
唐余龙不仅是长田村驻村作战队队员,也是蜜蜂养殖的管理人和“自学成才”蜜蜂养殖专家,从小喜欢养殖蜜蜂的他自告奋勇参与驻村工作,如今更是成为长田村蜜蜂养殖的“引路人”。
“养蜂说难也不难,只要掌握蜜蜂养殖的规律和技术,随时观察、注意细节,就能把蜜蜂养好。” 唐余龙说。
据了解,2017年,长田村引进中华蜂150箱,然而缺乏技术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引进的蜜蜂几乎消失殆尽,后来聘请外地人员专门管理才逐步稳定局势,但养殖成本却是大幅增加。唐余龙的到来,解决了困扰长田村蜜蜂养殖问题,短短的半年多时间,蜜蜂已从80箱发展到了150箱。
采访中,唐余龙打开蜂箱查看蜜蜂情况,成群的蜜蜂在四五片槽框里涌动。“今年春天我们的已经采收了400多斤蜂蜜,前几天,我们又采收了80多斤夏蜜,按照目前的态势,今年我们的蜂蜜可以大量投产,按照每斤平均100元计算,养蜂真正成为长田村的‘甜蜜事业’了。” 唐余龙满怀自信的说道。
长田村村民杨小定一直以传统的方式养蜂,蜂群起起落落一直在10箱左右徘徊,后来在唐余龙的带领和技术指导下,蜂群也不断壮大,现已发展至30箱。目前,长田村村级公司蜜蜂养殖带动了5位村民养殖蜜蜂。
“蜜蜂采蜜、传授花粉,本身就是‘甜蜜事业’,对生态环境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还促进我们村桃子、李子、花红等农业产业发展看,真正起到‘传经授业’的作用。” 杨进思说道。
据悉,近年来,长田村以村级公司为龙头,流转土地170亩,发展经果林473.29亩,生猪养殖45户135头,带动就业800人次,其中贫困户246人,发放工资6.4万元、村公司中蜂养殖150箱,利益联结红利1.35万元,覆盖贫困户15户47人,种养殖培训贫困户43户53人,其中带动方廷菊户养殖中蜂110余箱。2019年底统筹种植110亩黄花菜,共计发放工资1.6万元,涉及贫困对象用工14人次,平均月工资1142.5元。(安顺日报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