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下学期还来吗?我们希望你回来。”7月10日,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白石岩小学操场上,一堆孩子围着张馨月、张青两位老师,用幼稚、纯真的童音挽留着。
当日,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张馨月、张青结束了在白石岩小学的支教时间,在返回青岛前与孩子们在操场道别。
孩子对老师(张馨月)的不舍
去年11月初,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支教行动的号召,组织第11批志愿者学生入黔支教,传递海滨青年在山区里的支教接力棒。于是,该校大三学生张青、张馨月两名志愿者学生来到了白石岩小学,开启了为期半年多的支教生涯。
“在出发前,就听一位来贵州支教过的学姐说,贵州这边民风淳朴,这里百姓热情好客,生态环境也很好。”张青说,在这里支教半年,不仅给当地孩子们传递了一些新理念、新思维、新的学习方法,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道别之时,一位小男孩拉着张青的手,看着即将分别的老师泪流满面。张青告诉记者,这个小男孩原本是班上最调皮的孩子,在她耐心的了解和鼓励下,小男孩考试成绩从班上倒数10名上升到班上前十名。
为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张青从课堂坐姿、学习氛围、课外感情开始培育,对于课堂上交头接耳、坐姿不正的学生,她像对待弟弟妹妹一样去纠正他们。
刚支教时,张馨月就遇到难题,四年级一班的10多个孩子连乘法口诀都不能背诵,张馨月便采取奖励方式鼓励他们背诵。
孩子们与老师分别时留影
遇到孩子们争吵时,张馨月会像调解员一样去协调,全班50名孩子也变得更加和谐。
“虽然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较短,但看到孩子们好奇、探索和友善的目光,让我明白,山里娃热爱读书、对知识的渴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张馨月说,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长期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环境让孩子们缺乏信心,但是他们感情丰富、观察力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们也很有礼貌,见到老师会行礼问好。
得知要分别的前两天,白石岩小学四年级1班的50名孩子各自用纸折成小花朵、剪成小心片等装入一个袋子里献给老师,六年级1班55名学生在学校草坪上,用剪刀在草坪上修剪出“张青、520”来表达对老师的爱。(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