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要靠志和勤——紫云猴场镇马寨村“返乡农民工”韦朝忠

2020-07-21 17:33:37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在紫云自治县猴场镇马寨村,41岁的农民工韦朝忠因返乡种菜小有名气。

韦朝忠所在的马寨村,在紫云属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路不达、水不畅、少土地、缺发展,贫穷一度成为这里的“代名词”。为了生计,2014年,与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韦朝忠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

蔬菜基地.jpg

韦朝忠返乡建立的蔬菜基地

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空有一把子气力,刚到广东打工种植蔬菜时,韦朝忠只能选择在蔬菜基地做杂工。

为了多挣钱,他勤劳、踏实、肯干,且虚心好学,六年时间,韦朝忠先后奔波广东、河南、宁夏等地,从一名犁地除草的杂工做到管理上百亩蔬菜的片长,再到蔬菜基地的总管师傅,薪酬待遇也从最初的2000元攀升到月15000 元,彻底改变了原先贫穷的生活状况。

“在外打拼多年,虽然收入可观,但毕竟在外飘着,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鸟倦飞而知还,韦朝忠说,家里的父母年龄已高,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他开始有了想回家的念头。

1529A0FA-A4A3-4791-BF3C-819E766848D9_IMAGE_4_LOW_0.jpg

韦朝忠在地里察看豆角长势

2018年初,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我省如火如荼展开,紫云自治县党政考察团前往宁夏,与紫云籍蔬菜种植能人交流,动员他们回乡发展。

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心中又早有想回家的念头。“好!我愿意回家乡干。”韦朝忠说,他当时就下定决心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2019年9月,韦朝忠带着资金、管理经验、技术和市场,回到家乡马寨村。

韦朝忠在地里察看豆角长势.jpg

韦朝忠在地里察看豆角长势

“家乡大山里的种植条件与宁夏平原的条件是没法比的。”其实,作为土生土长的马寨人,早在决定回家乡种植蔬菜前,韦朝忠就对家乡的耕种条件熟知于心,这些年经过脱贫攻坚,道路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山里的土地少,坡度陡,水源缺的客观困境依旧存在,当他没有退缩。

规模化种植蔬菜,首先是解决土地的问题。“没想到刚到家,村合作社就帮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韦朝忠介绍说,村里依靠着县里统一的产业发展补贴政策,一次性帮他流转了200亩土地,省了不少土地流转资金,增加了他的发展信心。

要在坡地上栽种蔬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为了解决水源问题,韦朝忠在蔬菜基地1公里外的山脚下找到一股水源,并自掏腰包花了9万元在山下建了抽水站,成功把水源引到蔬菜基地。

韦朝忠向记者介绍蔬菜基地的水源点.jpg

韦朝忠向记者介绍蔬菜基地的水源点

“修这个抽水点时,山下的路不通,我请工人抬水泥,抬沙子,一个人抬一次只能抬七八十斤,一天就是抬个五六次,特别困难。”韦朝忠说,路虽然难走,但最终他带着工人克服了困难。

靠着这股不算大的水,韦朝忠在家乡的第一批菜心种植成功。10多亩地收获了3万斤的菜心,卖到6万多块钱,还给村里的2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业。“人只要勤劳付出总会有收获的。”韦朝忠笑着说。

今年4月,蔬菜基地新一批70多亩蔬菜刚播种完,天空一直没下雨,韦朝忠的心,每天跟着土地一样焦灼。

而在韦朝忠望天焦急时,由县农业部门实施的灌溉配套工程送来了“及时雨”。目前,在基地里,100多平米的新水池、引入的长流水和新增的浇灌设施已经建成,彻底帮助韦朝忠解决了水源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发展信心。

韦朝忠蔬菜基地新一批豆角上市.jpg

韦朝忠蔬菜基地新一批豆角上市

7月24日,在韦朝忠的蔬菜基地,新一批豆角正上市。据韦朝忠介绍,由于前些年在宁夏种菜积累的人脉资源,他和广州江南市场的一个批经销商签订了销售合同,常年保供,不担心销路。

“回家种植蔬菜,本村的土地有补贴,还有政府的优惠政策,现在政府又帮助修建了水利基础设施,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带动乡亲们一起种菜致富的梦想,”韦朝忠感激地说,“党和政府这么帮我,我要继续努力带领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证明自己值得帮!”(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文/图)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