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盛夏的普利乡,沿着乡路村道,遥看群山之巅,一台台巨大风车不停转动,与青山蓝天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行至石漠化区域,烈日之下的石山荒坡一改昔日容颜,片片光伏板如大山的“甲胄”,不断汇聚着光热能量;在海拔最低的河道之上,平静的河流横穿水坝,瞬成水瀑倾泻,奔腾而过,波澜壮阔。
……
位于普利乡风力电站的风车正在转动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普利乡以全县大力推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为契机,依托自身山区特点、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让一个又一个的新能源项目成功落地。
作为全县唯一一个具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发电的乡镇,普利乡结合新能源产业的实际情况,通过项目建设、土地流转、政企合作、提供劳务等诸多方式,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实现依托产业谋产业,依托产业促就业,依托产业固生态的良好局面。
“普利乡有山有水有条件,海拔高落差大,日照丰盈时间长,无论是风力、光照和光伏发电,都符合其环境要求和建设条件,这也是众多新能源项目得以在普利乡落地的重要原因。”说起普利乡的自然环境优势,该乡党委书记卢彦自信满满。她告诉记者,新能源项目在普利乡“开花结果”,为普利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航拍普利乡光伏发电
在该乡的长田村,1600多米海拔的高山之上,春夏沐得到阳光,秋冬摸得着云雾,是个种茶养茶的好地方。多年前,这座座山峦仅是该村村民的放牛山与割草地,闲置许久,野草丛生,荒芜不堪。乡、村两级都想结合长田村自古种茶的传统,把这片具有发展条件的山地坡地开垦运用起来,但却苦于山高坡陡修路难。
“风电站的落地,为大山开出一条‘致富路’。”2015年底,关岭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永宁风电站,20余台风机近半都在普利乡辖区内,巨大的风车从山脚运至山顶,路也从山脚修到了山顶。
路通兴产业,普利乡以风电站建设修路为契机,与当地制茶企业展开密切合作,将这上千亩闲置多年的坡地开垦成梯地,种下一叶叶茶苗,化荒山为绿山,将绿山换“金山”,依产拓产,既发展了产业,又改善了生态。
普利乡光伏电站
“结合当地种植习惯、自然条件和产业属性,我们毅然选择发展茶产业,让荒山变茶山,让附近村民通过种茶、管茶和采茶实现增收。”卢彦告诉记者,后期将把风电站风车与漫山的茶叶结合起来,打造“茶旅一体化”,填补关岭永宁、花江两个旅游大镇之间的“空白地”,形成“永、普、花”旅游产业带。
2017年,普利风电站正式建设,这为普利乡发展山地经济和农旅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时至今日,该乡在风电站沿线种植茶叶1300余亩,今年还将继续在风电站沿线与永花公路沿线新增5000亩以上的茶叶,逐渐形成“半乡建茶乡”的茶产业业态。
“新能源项目的落地建设,不仅带动了全县的税收,更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这为不能外出或不愿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了增收渠道和就业保障。”卢彦介绍道,马马崖一级水电站自2012年投入使用开始,8年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若干就业岗位,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令狐克友夫妻俩。“夫妻俩在水电站负责员工伙食,一干就是8年,两口子加起来一个月有7000元的收入,而平均每月能够领到2500元收入的就有20余人。”
马马崖光照水电站
2017年,中节能光伏发电站在普利乡落地建设。2019年初正式并网发电。光伏电站的成功引进,让该乡石漠化区域的“石头山”有了用武之地。
“光伏电站建设在石山之上,不仅能够通过土地流转壮大当地的村集体经济,为群众带来务工收入,还能通过‘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的合作模式,形成‘棚上发电、棚下种植’的发展趋势。”卢彦说,根据光伏板的高度,有计划的试种花椒、皇竹草等农作物,让一块山地有两份收入,还能对石漠化区域进行有效的生态改善和治理。
据卢彦介绍,光伏板的后期清洁和除草,仅一家企业每年就要投入50万元左右的务工费,能够有效解决20余人的固定就近就业;今年还有两家光伏企业落地普利,未来三家企业每年能够带来150万元左右的务工费。“下一步我们将与三家光伏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统一承接其每年清洗和除草的工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务工调配,确保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把钱赚。”
当地群众正在光伏电站里务工
荒坡披“盔甲”,河水过大坝,山巅风车转。一个乡镇,“三电”齐驱,坐上“新能源发展快车”的普利乡动力十足,以“政企合作、产业发展、务工就业、环境改善”的“四轮驱动”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