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玉恒:在外经商数十载 一朝还乡为村民

2020-07-23 19:09:4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父子一心为村里,心系群众两辈人。在关岭自治县岗乌镇谷目村,有这样一位村支书,在外经商数十载,一朝还乡为村民,他便是龙玉恒。在父亲的鼓励下,从商场投身到脱贫攻坚火热的战场,带领群众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产业发展道路,撕掉了困扰谷目村多年的贫困标签。

image.png

龙玉恒与妻子在广州做药材生意多年,生意好时一年到头有30万元左右的收入,生活虽然过得有滋有味,但每每过年过节回乡,看到一穷二白的家乡,心里却少了滋味,有了牵挂。2017年,一通电话的到来,改变了龙玉恒的生活轨迹。

当时,谷目村没有发展,缺乏产业,村支两委班子活力不足;村里想选出一名带头人,当即想到了在外经商多年的龙玉恒,便将他的情况推荐到了镇里。“镇领导、村干部多次打电话联系我,叫我回来带领乡亲们搞产业、谋发展。”龙玉恒说,接到电话后他思来想去,虽然想回乡发展,却放不下在广州的父亲和老婆孩子。

在将想法告诉家人后,妻子不太同意。可父亲的循循善诱让他彻底打消了顾虑,也让妻子理解了爷俩的心愿。“我爸原先就是村里老支书,大半辈子都一心铺在村里,他得知如今村里邀我回去,便苦口婆心的给我做思想工作。他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组织需要,群众需要,我们就要回去把这担子挑起来。”

image.png

2017年9月,龙玉恒回到谷目村任村主任,但刚回村仅仅两月,远在广州的父亲便突发疾病,唯一的心愿便是落叶归根。龙玉恒马上返回广州将父亲接回村里,刚到家中其父亲便撒手人寰。“父亲虽然不在了,但他的叮嘱我不能忘记,无论如何我都要领着村民们脱贫致富。”龙玉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8年3月,他正式接过村支书的担子,第一件事情便是抓党建。“没有过硬的班子,村子要改变难度就大。”原先的村干部年纪偏大,平均年龄达到了50岁以上,动力不足,激情不够,思路不清。他针对这个问题,主动吸纳村里的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将其发展成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如今,谷目村村支两委班子呈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平均年龄为30岁,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激情和干劲更足了;同时,他积极动员村里50余名党员,建立党员微信群,无论在家发展的还是在外务工的,都能通过微信群谈谈家乡发展和线上学习。

看到村中无产业,集体无经济。龙玉恒从盘活当地水资源上做文章,通过以党建为引领,动员村干部和党员筹集7万元入股村集体发展水产养殖,2018年就实现10万元利益分红,充分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靠水吃水”的产业发展新路。

image.png

“原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去务工,导致70%的坡耕地丢荒多年,看着大片大片的荒山荒坡,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龙玉恒说,村里的土地不能闲,产业必须要发展起来。

为了打破僵局,合理利用资源。谷目村成功引进贵州老农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依托公司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与市场渠道,抱团发展,成立世外桃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今村中经果林产业兴旺,小白桃开始进入盛产期,预计亩产在2000斤左右,由公司进行管理,群众到基地务工,产生收益后按照5:4:1模式进行分红,其中,公司占50%,群众占40%,村集体占10%。

“村里把企业引进来了,我们就有收入了。”今年63岁的罗兴美到这里务工已经4年,从开始种苗木,到现在摘果子,她是村里产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受益者。她说,原先的日子是买包盐都买不起,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想吃啥子都有钱买。“除了过年那3天,我们是天天在山上干活,天天荷包都有钱进。”

在龙玉恒和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谷目村基础设施、庭院硬化、饮水安全等工作顺利完成,在2019年成功脱贫出列;而水产养殖、精品水果种植等产业也步入正轨,许多在外务工的青年也返回家乡着手创业,真正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人。

image.png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通过农旅结合,打造美丽乡村,把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落到到实处,带领村民们奔小康。同时,动员村里在外工作的有志青年能够回到家乡发展。”龙玉恒说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陈婷 编审 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