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绿柳展枝,正是田间吐翠时。7月20日,记者走进西秀区大西桥镇蔬菜园区,放眼望去,茄子、辣椒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抢抓丰收农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大西桥镇紧紧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严格践行省委“五步工作法”,因地制宜,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实现了群众的可持续稳定增收,巩固了脱贫成效。
“我们镇采取统一选择种植产品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技术服务,抱团发展,避免‘菜贱伤农’,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农户的生产效益。”大西桥镇园区办主任胡俊说,大西桥镇的茄子种植面积约1200余亩(其中:嫁接苗800亩),亩产在10000至12000斤左右,按照0.8元一斤订单价格来计算,亩产值近9000余元,从三月份到五月份期间,每天平均用工是50人以上,现在茄子、辣椒进入采收期,每天用工量逐渐增多,有效带动群众690余人就业增收。
大西桥镇距离安顺20公里,全镇耕地面积为47516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该镇的优势,近年来,该镇搭乘坝区发展“快车”,通过流转土地,采取“政府+公司+村社合一+贫困户”发展模式,积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辣椒、茄子、山药、黄瓜等蔬菜规模化种植,吸收当地群众从事种植、管理、采收等工作,引导群众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促进农民增收。
“规模化的发展模式让全镇农户在产业发展上有了主心骨,多年来发展蔬菜种植实现了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从2018年的12951元增加到现在的16950元,有效巩固脱贫成果,逐步实现致富小康梦。”胡俊说,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西桥镇与贵州绿芳田有限公司签订了茄子等蔬菜的收购订单合同,在蔬菜销售上提前进行产销对接,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市场主体,积极对接,畅通销售渠道,确保蔬菜销售不愁,产销一体化的无缝衔接,为全镇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茄子种植基地,随处可见务工村民忙碌的身影,“家门口就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46岁的李燕把家里仅有的3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闲暇之余就到基地务工,家门口就业彻底改变看这个传统妇女的身份,变成了“上班族”。
“以前在家做庄稼,一年就种一季水稻,一季玉米,其他时间就是在家带孩子,一年下来也就挣6000多块钱,基本维持生活。后来到基地务工,天天都有活干,一天还得100元钱,一个月在这务工20天左右就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了。在家门口干活几个月就能挣以前一年挣的钱,日子好过了许多。”说道这,李燕显得十分意足。
“为了让农户更好的发展种植,镇政府还通过“三心贷”、订单种植、技术服务、购买保险等措施,积极做好种植销售保障工作,确保种植户无险可担,有利可图。” 胡俊说,该镇还积极引进华夏中璟、黔农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园区,依托企业市场资源、营销经验,快速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致富有望。目前,大西桥镇为更好的发展蔬菜种植,该镇有效将经营主体、产销平台、农户拧成“一股绳”,构建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等方式,得以增收致富。
在蔬菜分拣中心,村民们正忙碌着将刚摘下来的茄子分拣、包装……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大概有15000斤茄子销售出去。
“农户种植的茄子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通过镇平台公司跟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哪儿价格高就销售到哪儿,比较自由,平台公司则是通过跟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打造安顺红茄。” 溪桥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波介绍到。
如今,大西桥镇的蔬菜种植,让大山深处的田地四季常绿,百姓日子越来越红火,该镇除了发展茄子种植以外,还大面积发展了山药、辣椒、大葱、黄瓜、无筋豆、西红柿、折耳根、韭黄产业等产业。2020年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完成后,总蔬菜种植面积达29800亩(含复种面积),预计坝区复合总产值可达2.7亿元,实现带动全镇4800余人家门口就业增收,走向小康生活。(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詹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