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的小城镇搬迁点,来自20个村的207户搬迁户居住在此处。尽管故土难离,他们仍勇敢地做出了选择,选择在新的天地里书写属于他们的致富故事。搬迁户王珍秀就是其中之一。
王珍秀和丈夫放牛
王珍秀家原本住在江龙镇江龙村5组,2016年底搬入江龙镇小城镇搬迁点,如今已是第四个年头。平日中,王珍秀的丈夫李兴东作为搬迁点的保洁员,每日除了早早外出工作,还要抽出时间照顾牛棚里的十来头牛。而王珍秀则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因为身体不便,只能偶尔和丈夫上山放放牛。王珍秀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个读上了大学,一个还在读高中。
聊着现在的境况,王珍秀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还是国家的扶贫政策暖人心啊。”她告诉记者,她与家人曾经身处困境,是国家的扶贫政策让他们一家看到了希望。这一切,都得从2014年说起。
2014年,王珍秀和丈夫在浙江打工,三个孩子留在老家读书,两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想起三个孩子,夫妻俩在工作上铆足了劲,多少苦累都被压在了心底。“我们没什么文化,只能打工挣点钱供娃娃读书,他们以后读上大学,有出息了,不会再像我们一样吃这么多苦。”王珍秀说,和丈夫在外打工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不管多么辛苦,三个孩子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可纵是晴天也会有霹雳炸响,一场大病,让这个家庭陷入了绝望。2014年,王珍秀在工作时觉得身体有些异常,时不时感觉乏力体虚,精神不振,然而这只是个开始,随后,王珍秀越来越虚弱,短短时间里暴瘦了30多斤,带到医院一检查,顿时让王珍秀感到如雷轰顶。
“说我因糖尿病引起了肺穿孔,需要住院治疗,而且这个病对我的行动能力和身体状况会造成极大且几乎不可逆的损伤,最关键的是,这笔治疗费用我们如何抗得起啊。”王珍秀无奈地说,一场病,就将他们这么多年来打工存的积蓄掏得一干二净,而且还得四处借钱。
2014年,经过治疗后,王珍秀的病情暂时稳定了下来,为了养病,两口子回到了老家。此时,断掉了收入来源的王珍秀一家,面对的不仅是持续的治疗费用,还有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的王珍秀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对未来也感到有些迷茫。
“怎么好好的一个人,整成这样了,以后要咋办你们想清楚没?”
“是啊,你看你现在的情况,你躺着不能动,你男的又要围着你转,长期下去不是办法啊。”
“王珍秀啊,要不还是让你家这几个娃娃出去打工,多少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那时,亲朋好友围坐在王珍秀旁边,看着眼下这个无助的母亲,也想不出来别的办法,只能劝她让孩子出去打工,可王珍秀仍毫不犹豫地说:“不行,娃娃要接受教育。”
一边稳定孩子的情绪,让他们好好读书,一边让丈夫李兴东四处找零活,多少挣些收入,时常还得向亲戚借点钱作孩子的学费,在王珍秀感到最无助的时候,国家扶贫政策如雪中送炭,及时帮她们渡过难关。
2014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王珍秀一家毫无悬念地被认定成了贫困户,在对王珍秀家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她得到了政府这样的答复:“你不要担心,不管是治病,还是娃娃读书,国家都会为你们提供保障。”随着医疗保障与教育保障等政策不断地释放,王珍秀家的情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2015年正是我回来疗养以后最花钱的一年,时常要住院,每月还要打胰岛素,但是有国家政策兜底,我实际没花多少钱,按照医保提供的报销额度,我一年下来才花千把块钱,换做以前,我拿什么钱来治啊。”王珍秀欣慰地说,除了看病,孩子读书也省了一大笔钱,高中阶段补贴学费,她一分钱不用出,大学阶段有助学金,也是一大优惠,同时她家还享有低保福利,一家人2000多元。国家惠民政策的照顾,让她与家人踏踏实实地缓了口气。
2016年,在“搬出穷窝窝,住进新天地”的号召下,王珍秀一家毫不犹豫地搬到了江龙镇上的小城镇搬迁点,开启了新的生活轨迹。“到镇上,我丈夫可以做保洁员,每个月收入稳定,政府还给我们每户配了产业设施,这么好的发展机会,我们肯定要抓牢。”王珍秀坚定地说。
2017年,王珍秀和丈夫李兴东用小额信贷买进了10头牛,几年来,王珍秀的身体状况逐渐有了好转,已经能够下地走动,养牛也发展得不错。
“一头牛,喂得好的能赚1万多,最差最差都是几千,反正亏不了,当初的10头牛一边卖一边进,现在还有6头。”王珍秀自豪地说,曾经只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如今她不仅能下地走动,还能去山上放牛。曾经瘦下去的30斤现在也长回来了15斤,人人都说她气色越来越好。
如今,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去到北方读书,最小的孩子也上了高中,经过这五六年,王珍秀终于回归到了本来就该属于她的普通生活,就是这普通的生活,也是王珍秀多年前不敢想的奢望。
“国家的扶贫政策暖人心啊。”王珍秀感激地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