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赶闯敢拼、自信满满的安顺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逐梦小康,砥砺奋进,即将迎来撕掉绝对贫困标签、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刻。
逐梦千年,圆梦就在今朝。在安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兵支书、农村产业革命带头人、返乡企业家……只争朝夕地冲锋、不负韶华地奋斗。他们以“咬定青山”的决心,以“誓破楼兰”的劲头,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不平凡的脱贫攻坚故事,他们如一面面旗帜、一盏盏明灯,汇聚起新时代安顺人砥砺前行、逐梦奋进的磅礴力量。
在安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兵支书、农村产业革命带头人、返乡企业家砥砺前行。图为:如今的大坝村
不忘党员初心,贫困山乡闯富路
穷则思变不畏难,脱贫攻坚当奋进。
“塘约之变,变在民心;民心之变,变在干部;干部之变,变在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农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看着塘约村有今天的变化,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深有感触。
如今塘约村村集体经济增加到312万元
2014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了塘约村的田地、家园和道路,一时间,塘约可以说面临着“千难万难”。这场洪水让左文学深切地感受到传统农业农村抵御自然风险力量之薄弱,要发展,必须改革,走抱团发展的道路。这场洪水激发了以作为共产党员的左文学“穷则思变”的决心。
左文学与村干部商讨工作
短短几年时间,左文学带领塘约村民走以党建为引领的“村社一体”发展道路,不仅重建了家园,更是将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升级变化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0元,村集体经济增加到312万元的富裕小康村,一举成为全安顺市乃至贵州省脱贫攻坚的村级样板。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二十多年如一日,双堡镇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带领乡亲们调整产业结构,金刺梨产业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成为安顺市最大的金刺梨育苗和种植基地;主导兴办的大坝村延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带领村民开办果酒厂,成立年产5000吨果酒的公司,年产值破3亿元。
张兴燚到贫困群众家中进行走访
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的副主任张兴燚,一个女人,一只手臂,组织群众发展1200亩刺梨,并套种500亩乌芋,形成长短产业齐发展的好势头。通过产业带动,纸厂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村支书朱高学放弃煤矿企业老板的高薪,回到村里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在朱高学的带领下,目前,高田村已发展高标准蔬菜、生态鸡、中药材、生态鱼庄、水产养殖、生猪养殖、食用菌、茶叶等八大产业,全村村集体经济资产12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30.38万元。
如今的高田村,全村村集体经济资产12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30.38万元
决战决胜贫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安顺人民用苦干实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每一个脱贫故事的背后,都流淌着奋斗者苦干实干的汗水。
在安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奋进历程中,涌现出陈大兴、左文学、朱高学、张兴燚等一大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村干部典型。他们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带领村民谋产业、谋发展、谋幸福,唱响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脱贫壮歌。
不褪军人本色,脱贫战场立新功
经过军队大熔炉的历练后,退役军人回到家乡能干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是:脱贫攻坚战场再立新功。
“经过这几年努力,我们的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收入年年提高,生活越来越美好。”站在茶山,俯瞰村子全貌,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兵支书”褚代洋感慨地说。
靛山村村支书褚代洋带领村民发展致富产业
2016年前,靛山村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生活贫困。“一人富,不是真的富。”一直在外做生意过上富足生活的褚代洋接过靛山村村支书的接力棒,全力以赴投入靛山村脱贫攻坚“新战场”。基础设施滞后,他争取项目资金,打通产业路、修通硬化路;产业结构单一,他走遍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绘制发展蓝图。
雷厉风行,行动迅速。2017年初,褚代洋注册成立村级公司——普定县靛山村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引进茗之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1000亩白茶。之后又引进鸿萌茶业公司,种植茶叶400亩。今年,春茶开始采收,靛山村生产干茶2000斤,产值超过120万元。
普定靛山坝区韭黄基地
2018年来,随着农村产业革命推进,靛山村采用“公司+基地+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韭黄、食用菌、经果林、肉兔产业相继启动,彻底改变产业薄弱的困局。现在,该村种植茶叶1600余亩、韭黄600亩,经果林基地面积200余亩,发展食用菌15万棒,与邻近的小窑村共建可容纳12000只种兔的标准化养殖基地,靛山村实现产业兴旺,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从军营到农村,安顺市“兵支书”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担当作为,立下新功。
今年春天,杨守亮带着村民们开展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春耕备耕生产
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兵支书”杨守亮,当兵4年退役后返回家乡,于2016年担任村支书。彼时,他向村民承诺:“擦亮‘白旗韭黄’招牌,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脱贫攻坚也是‘战场’,一定要打胜仗!”如今,村里的韭黄产业渐成规模,种植面积已超过 5600 亩,年产量 11.2 万吨,逐渐成了当地的名片。2019 年,韭黄村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 1.6 万元,全村仅剩的 14 户贫困人口,也在当年脱了贫。杨守亮实现了他的诺言。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杨守亮、褚代洋只是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发挥退役军人作用的典型代表。
如今,在安顺,像杨守亮、褚代洋一样的“兵支书”有916 名,他们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战场’,激情奋战,充分展示了退役军人永葆革命本色、勇担时代使命、砥砺奋进图强的优秀品质,在一批批“兵支书”的带领下,目前,我市“兵支书”所在贫困村,已实现脱贫或达到脱贫标准。
不忘赤子情怀,返乡创业显担当
有了丰富的营商经历和丰厚的资本和市场资源,接下来你要做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反哺乡梓。
九月,紫云自治县绿阳绿色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顺超驾驶汽车,赶到猴场镇尅座村蔬菜种植基地,指导工人栽种新一批菜心。
村民正在采收菜心
谢顺超是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小湾村人,菜心是他们从宁夏返乡进行二次创业的主打品种。这种蔬菜从生产到市场的各个环节,他熟透了。
谢顺超与蔬菜结缘,始于1992年。那一年,谢顺超跟随打工潮来到了广东省,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空有一把子气力,他们只能选择在菜市场当工人。勤劳、踏实、肯干,后来当上了市场总管。
2012年,谢顺超辞掉干了8年的总管工作,前往宁夏自治区流转上千亩土地种蔬菜开启创业新旅程。
“宁夏的土地一马平川,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机械化、组织化程度高,蔬菜产出效益高。”谢顺超说,蔬菜一路畅销市场,每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赚了钱,积累了资金。
紫云自治县党政考察团前往宁夏,与紫云籍蔬菜种植能人交流,动员他们回乡发展。
蔬菜产业发展带动周边1000余人增收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我在外奋斗赚了钱,但乡亲们还在大山里受穷,而且现在家乡的农村产业革命势头这么好,交通改善后区位优势更明显,回乡再次创业有何不可!”2018年初,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展开,谢顺超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2018 年底,谢顺超和哥哥谢顺华从宁夏带着资金、技术和“市场”回乡,成立紫云自治县绿阳绿色蔬菜有限公司,与村合作社合作带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2019年,该坝区产值达到575万元,带动务工17500人次,发放工人工资达140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人增收。
“我就是想带着自己的资源回来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面对记者的提问,汪希平说起了他从杭州回到家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
汪希平说,他将发展更多养牛项目帮扶乡亲致富
汪希平出生于镇宁自治县双龙山街道清河村,在他的记忆里,因为村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村民常常吃不饱肚子。8岁那年,他随家人移居到了江苏宜兴。
2014年,借着回家探亲的机会,汪希平回到久违的故乡。汪希平说,几十年过去了,我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依旧艰难,从跨入故乡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谋划着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2014年底,汪希平返乡创办了贵州米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85亩的标准牛舍,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肉牛养殖和饲草种植致富。
贵州米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肉牛养殖和饲草种植致富
通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带动周边212户农户种植青贮玉米2260亩,共为农户增加创收452万元,户均增加收入2.132万元,最多的农户年收入6万元以上。
谢顺超与汪希平只是安顺众多企业家返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他们都出生在贵州的大山里,曾怀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进入城市打拼。如今,他们创业成功后又不约而同回报家乡,为的就是帮助更多乡亲脱贫致富。
千年之变,人是最美的风景。安顺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出“咬定青山”的决心,“誓破楼兰”的劲头,苦干实干的奋斗姿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安顺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历史进程中凝聚起奋进的磅礴精神力量,共同筑起安顺跨越发展、后发赶超事业的精神高地,在逐梦的道路上不断锐意进取。(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