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阿佤汉子”,一名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10年,我有幸见证了三家村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贫穷闭塞的村寨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参与其中,有一些切身感受。
第一个感受是:要富“口袋”,先富“脑袋”。2010年3月当选三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我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大城市、小康村取经,安排村两委到各村寨宣讲党的好政策,开办“自强·诚信·感恩”课堂,通过“思想扶贫”点燃致富热情。接着村里组织开办了厨艺、茶艺、乡村旅游等免费培训辅导,同时鼓励村里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搞活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三家村涌现了一批农民理论专家、种植专业大户、乡村旅游达人。
第二个感受是:要摘“帽子”,先找“路子”。面对全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我们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协调推进落实项目建设问题。同时,结合三家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特征,制定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攻坚图: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解决用什么脱贫的问题;采用订单式、合同制和“互联网+”模式,解决怎么致富的问题;积极抓住中寨被评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和“国家AAA级景区”契机,解决做大做强的问题。
第三个感受是:要采“金矿”,先挖“深井”。近年来,三家村先后完成了通畅、亮化、人饮等工程,完善了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了司莫拉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等,打造了融合地方民族特色、自然景观、秘境探险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少数民族版乡村振兴之路正徐徐展开,乡亲们的生活就像大米粑粑一样越来越香甜。(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