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亮在退役军人村干部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全国现场交流会现场介绍有关经验
我叫杨守亮,是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党委书记,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今天,我非常荣幸作为安顺市916名“兵支书”中的代表发言。我将从三个方面把我与全村党员群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战斗故事向各位首长和战友作汇报。
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
第一,吹响号角再冲锋,投入脱贫攻坚新战场
离开部队三十多年,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从一名军人到一名村党组织书记的使命和担当。我1982年入伍,在第11军32师炮团服役。1984年3月,作为班长与7名战士开赴老山战役前线,经过7个月的生死奋战,我们原班人马全部返回驻地休整,期间由于作战勇敢,我多次受到团级嘉奖。1986年退伍后,在家赋闲两年。1988年,村里的老支书找到我,他认为退役军人有硬气、有胆识,希望我到村委会工作。在老支书的动员下,我成为了一名村会计,1990年还在村里入了党,想通过自己绵薄之力回报家乡父老。后来成了家,生育了2个孩子,沉重的生活负担让我不得不辞去会计的职务,回到曾经服役的云南搞起了蔬菜生意,经过十多年辛苦打拼,每年也有十几万收入,家乡人都说我在外面当了老板。
2008年,“小有成就”的我回到家乡,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当时镇里、村里的领导都来做我的工作,动员我当村干部。说实话,当时我也有些犹豫,带着大伙干,苦累不怕、怕做不好,但我还是咬牙答应了。后来有人问我,不当老板当村干部,吃力还不讨好,何苦呢?我想,作为一名党员、退役军人,就应该兑现“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2008年起,我先后担任村会计、村委会主任,2016年我当选为村党委书记,扛起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担子,决心带领乡亲们干出一片新天地。
再当班长,面对的是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场。多年前的战斗经验告诉我,要打赢就必须有一支过硬队伍。经过反复考虑、斟酌,我决定把村里74名退役军人的力量调动起来。我以“老班长”的身份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会,总体就说了一句话“走,战友们!让我们换个战场再打一仗!”老兵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没有褪掉本色,大家纷纷响应。我们通过1名班长带9名战士的“1+9”模式,把大家分成不同的战斗班,有的负责政策宣传、有的负责调解矛盾、有的负责产业发展,老兵们换个身姿,转战脱贫攻坚“新战场”。这几年来,我先后动员6名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从退役军人中发展党员4名,队伍建强了,打仗也有了底气。退役军人的拼劲、闯劲逐渐转化为推动村级发展的后劲。
韭黄村为试点,按照市里“一村一公司”的部署,采取“村村一百万、村村建公司”“村企合一”的方式打造种植面积10万亩的全国韭黄第一县
第二,瞄准目标再出发,打好产业发展翻身仗
韭黄村因韭黄而得名,是普定“白旗韭黄”的发源地,早在2002年我们就注册了“白旗”商标,但种植零散、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很多群众迫于生计放弃种植韭黄,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我原来做蔬菜生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本地的韭黄品质好、口感好,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在部队当炮兵的时候,讲究炮要打得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讲究的是产业要选准。打好产业致富翻身仗,还是要把准心对准地理优势产品“韭黄”。
村党委组织召开院坝会,我抛出大规模种植韭黄的想法,群众都认为我“疯”了。有前车之鉴,大家都不愿再轻易尝试。我将村里的党员干部、退役军人、致富能手“三支队伍”整合起来,编成13个网格,动员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伙”。同时,我们利用全村浓厚的屯堡文化氛围,组建高台地戏、花灯等文艺队伍,围绕“韭黄”讲故事、聚人心,鼓励群众参与到韭黄种植中来。在此基础上,村党委牵头成立了白旗绿色蔬菜发展协会,把全村12户产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大户+农户”的模式抱团发展。通过组织发动、协会带动,2016年底,全村韭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余亩,带动人均增收2000多元。
农户正在收割韭黄
我们村韭黄产业发展的好势头引起了县委的重视,县委经过深入调研,选择韭黄作为“一县一业”全覆盖推进,以我们韭黄村为试点,按照市里“一村一公司”的部署,采取“村村一百万、村村建公司”“村企合一”的方式打造种植面积10万亩的全国韭黄第一县。我意识到彻底“翻身”的“战机”来了,村党委把原来的协会、合作社打散成立公司,通过“党组织+村级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对全村韭黄进行统种统管统销,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5600亩,年产量11.2万吨。我们把懂技术、懂市场的退役军人、产业大户集中起来,安排5个班组作为技术指导员、营销经纪人,韭黄亩产提升到4000斤,“白旗韭黄”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普定县韭黄产业取得大发展,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各级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我们村韭黄也搭乘全县产业“快车”远销广州、上海,还被端上东南亚餐桌,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真正成了种得好、卖得俏、划得着的金字招牌。
农户正在清洗韭黄
第三,鼓舞斗志再登高,描绘小康生活新愿景
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的腰包鼓了,手里有了闲钱。有的群众自认为生活不错了,在致富路上松了“油门”、踩了“刹车”,喝酒打牌、互相攀比、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开始沉渣泛起,有的“靠着墙根晒太阳”,整天东游西逛,等着村公司的分红。看惯了部队的齐头并进,见不得拖拉懒散,我决定想办法让群众的“脑袋”也富起来活起来。
普定韭黄种植已成为农户致富的重要产业
我自己带头,组织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经常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农忙时候帮一帮,农闲时候谈一谈,宣传党的好政策,给大家讲讲乡村振兴是什么怎么干。我们编排了新的花灯、地戏节目,告诉大伙儿“脱贫要趁早,不让媳妇跑;致富要加油,日子有盼头!”描绘美丽乡村的小康愿景,引导群众坚决不能“等靠要”。村党委安排1名退役军人或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发动他们到韭黄基地务工,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激发他们自己主动干争着干。我们还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探索建立新时代村规民约,设立乡风文明“红绿灯”条款,定期“上榜”晒一晒,让村民知道违规殡葬、传谣造谣、高价彩礼的“红灯”不能闯,孝老爱亲、勤劳致富、重视教育的“绿灯”经常亮。我们还将退役老兵、村老寨老调动起来,成立“村务监督会”“美德评议会”,宣扬好人好事,调解矛盾纠纷,村风民风越来越好。
回首从一名退伍老兵到一名村支书这些年的光辉岁月,我亲身经历的是从生死拼搏的战场转向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第二战场;亲眼见到的是过去产业弱、基础差、人心散的韭黄村变成了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增收产业的小康村。2019年我们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手头的“票子”更多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变样了。2019年,我们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我本人也被省委表彰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村里很多农户也做起了花卉苗木、生态采摘等特色农业,当起了“小老板”。
今天能站在这里发言,深感荣幸、倍受鼓舞。作为一名参战老兵,我为曾经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为国而战感到无比自豪,更有幸的是作为村党组织书记,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在脱贫攻坚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战役中,书写属于韭黄村的时代荣光。我将永远不忘“兵之初”,当好“兵支书”,带领群众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不断谱写韭黄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