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不忘“兵之初” 作为新时代

2020-09-21 09:46:09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我希望能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2016年,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兵支书”杨守亮刚任村支部书记时对村民的承诺。

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兵支书”杨守亮与群众一起推销韭黄,代言韭黄。 □袁春灵 摄.jpg

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兵支书”杨守亮与群众一起推销韭黄,代言韭黄。 □袁春灵 摄

如今,韭黄村全村398户1646人的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部脱贫,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5980元,新房、大道、韭黄产业正述说着这个乡村喜人的变化,村民的“小日子”越过越好,从贫困村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近年来,普定县充分发挥“兵支书”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脱贫致富带头人、和谐社会促进人、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四个作用”,推动党的建设在基层落地落实,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场上,涌现出一大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基层组织队伍。

不忘“兵之初” 退伍不褪色

近日,走进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兵支书”褚代洋早早来到村委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1992年从部队退役后的褚代洋,在外打拼了十几年,开了公司,有了自己的家业。饮水思源,面对家乡的贫穷落后,2009年褚代洋向组织毛遂自荐,成为了一名村干部。2016年10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兵支书”。

靛山村“兵支书”褚代洋检查食用菌出菇情况.jpg

靛山村“兵支书”褚代洋检查食用菌出菇情况

“刚担任村支书时,我们村委班子人手少、年龄大、能力弱。”这是2016年摆在褚代洋面前的困境,要打硬仗就必须有一支过硬队伍,咋办?

思来想去,褚代洋把村里11名积极性高的退役军人重新编成“战斗班”,每个人分别与1名在家党员协同配合,参与村里政策宣传、化解矛盾、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白天分头、晚上碰头”,办法一起想、有事一起上,老兵们重拾军人优良作风,成为脱贫战场骨干力量,2人进入了村班子,8名成为致富带头人。

村里的队伍建强了,发展也有了“主心骨”。2016年以来,村“两委”提出了“先治坡,后治窝”的规划,流转1500多亩坡地种植白茶,引进2家企业对茶叶进行加工、包装,让农户的“柴山”变成“金山”,坡上产业逐步有了起色。

“兵支书”领命出征.jpg

“兵支书”领命出征

目前,靛山村联合相邻村打造1600余亩韭黄坝区,在山脚种植食用菌20万棒,同时整合资金参股建设养兔场,存栏种兔1.2万只,配套建设有机肥料厂,既解决养殖场环保问题,又为韭黄、茶叶提供有机肥料,逐渐形成以韭黄、茶叶、食用菌种植和肉兔养殖为主导的“三种一养”循环农业产业布局。

褚代洋只是普定县百余名“兵支书”中的一员。目前,普定县有141名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村主任及村两委委员,占全县行政村55%,服务人民群众10万余人,有31名退役军人领办、创办村公司(合作社)31个,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军人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攻城拔寨的血性、敢打必胜的勇气。

选好“兵支书” 筑牢战斗堡垒

“部队让我得到了很好的锤炼,人生之旅,我以当兵为荣。正是部队里那种激情昂扬、满怀斗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说起军旅生涯,化处镇化新村“兵支书”胡波说道。

化处镇“兵支书”突击队在化新村韭黄基地示范作业.jpg

化处镇“兵支书”突击队在化新村韭黄基地示范作业

担任化新村党支部书记6年来,胡波面对村里基础设施差等难题,他与村支两委找项目,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村里的道路,解决村里长期以来“吃水难”的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在普定发展韭黄规模化种植,开启了普定10万亩韭黄产业发展的“先河”。

目前,该村公司已建成了6300亩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韭黄种植面积扩展到6300亩,建成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蔬菜大棚、30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和1000平方米的冷冻库房,化新村已经打造成“安顺市蔬菜保供基地”、省级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韭黄种植基地。创新扶贫模式和规范化的市场运作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了收益,解决了固定用工2000余人、临时用工3000余人,极大地带动群众创收增收。

化新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从贫穷走向富裕,村里有了集体产业,村民富起来,化新村容光焕发、朝气蓬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逐步得到提升,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位“兵支书”的日夜操劳和付出。

近年来,普定县依托军地实践中心,选派“兵支书”到脱贫攻坚、信访维稳、征地拆迁、应急处突等重点岗位锻炼,分配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多层次锤炼综合能力。坚持以老带新。鼓励支持退役军人参与村级中心工作,由现任“兵支书”以老带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化新村“兵支书”胡波查看肉兔生长情况.jpg

化新村“兵支书”胡波查看肉兔生长情况

化处镇的田坝村,过去群众争当贫困户、发展积极性不高现象突出,“兵支书”孙渊到任后,多形式强化脱贫政策宣传,带动108户贫困户发展肉兔养殖,目前养殖种兔800只,存栏肉兔2000只,出栏3000只,收入15万元,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同时,坚持尽锐出战。立足于敢啃“硬骨头”、敢打歼灭战的要求,给“兵支书”交任务、压担子、搭平台。以迎接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为契机,以“兵支书”为主,组织64名退役军人成立查缺补漏突击队,从2018年10月份开始就铆在脱贫攻坚一线,连续奋战180天,整改存在的问题60余个。

用好“兵支书” 脱贫战场建新功

在白岩镇韭黄村,鳞次栉比的房屋、笔直平整的道路,生长茂盛的韭黄,满脸笑容的村民,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韭黄村是普定县韭黄产业的发源地,“白旗”韭黄也是经过多年的种植、培育而逐步发展起来,并从当初只有几户人家发展至如今的5600亩种植规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马官村“兵支书”周忠带领群众把收获的龙虾装箱.jpg

马官村“兵支书”周忠带领群众把收获的龙虾装箱

“我们村以前都是以零散式、家庭式的种植韭黄为主,产量低、规模小,绕不开传统农业产业‘小、散、弱’的现实。”作为土生土长的“兵支书”,杨守亮一眼就看出了韭黄产业的短板。

2003年,在外做生意的杨守亮回乡成立了白岩镇绿色蔬菜发展协会,建立信息销售服务网络,把家乡的韭黄销售至安顺、贵阳、遵义、水城等周边城市。2016年,杨守亮担任韭黄村村支书后,首要任务便是抓党建引领、建强班子,并逐步形成“党建+”助推乡村发展的路子。

在韭黄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或施肥、或除草、或割韭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在韭黄产业发展中,该村按照“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村民自种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土地流转户+贫困户”和“支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推行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铺筑起农民稳收增收,快速致富的“高速路”,全村398户1646人的贫困人口在2019年底实现全部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反响好,群众满意度较高。

同时,以支部挂帅,完善设施。规划建设村庄大道6公里,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户户通;供水管网全村覆盖,修通韭黄基地机耕道12公里,实施农房立面改造5000平方米,新建了村级服务中心和文体、娱乐、休闲广场2处,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

韭黄村的发展和乡村的变化,离不开杨守亮这个“领头雁”。近年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韭黄村坚持“建机制、淳乡风、促民主、兴产业”的思路,形成了以党建引领“常态机制”“乡风引领”“民主管理”“产业发展”等“党建+”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近年来,普定县以“兵支书之家”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军地联建联育,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努力探索出退役军人助力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邀请专家为全县“兵支书”培训养殖知识.jpg

邀请专家为全县“兵支书”培训养殖知识

建强“一个机构”。成立了普定县“兵支书之家”议事会,选举1名会长、3名副会长,下设“一团两库五中心”,定期组织集中研究产业发展、基层党建、退役军人诉求等重大事项,集思广益、统一行动。

做大“一个集团”。联合全县89家“兵支书”所在村公司,成立村企集团。用好每村100万元发展资金,对韭黄、茶叶等传统产业扩面提质增效,着力打造食用菌、肉兔等新兴产业,将村企集团盈利按照“721”分配使用,即收益的70%用于与贫困户利益联结、20%用于基层党建、10%用于村企集团及“兵支书之家”自身建设,强化带动作用和规模效应。

用好“一个平台”。协调该县电商办指导“兵支书之家”抓好电商运营中心建设,开发“兵支书”电商运营APP,着力推动电商进村,重点针对韭黄、茶叶、食用菌、肉兔“三种一养”主导产业,在产品咨询、产销对接、售后服务上下功夫,让“兵支书之家”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