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书”卢盛刚: 情系家乡发展 带领群众致富

2020-09-21 09:41:25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2000年,一名28岁的青年怀揣着对家乡发展的一腔热血担起了村主任的担子;2014年,42岁的他,正式接过老支书的“接力棒”;2020年4月,他支书主任一肩挑,年轻时的热情依旧在胸中燃烧,却多了岁月的沉淀和责任。

  将20年青春洒在家乡热土的“青年”名叫卢盛刚,是关岭自治县上关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兵支书”。

16_副本

  1990年,作为关岭首批春季兵的卢盛刚赴广西武警北海市支队机动一中队服役。三年的军旅生活给予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20年前, 村里到处是毛路,摩托车都骑不进村;村民有的还住土坯房、茅草房;喝水用肩挑,用电不稳定;村委无产业,集体无经济,村子无发展……”回忆起退伍返乡后的往事,卢盛刚感慨万千。

  2015年,村里争取到61万元资金修建2条通组路,为了让群众知晓“一事一议”工程没有赔偿款,但村里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修建,卢盛刚当即召开村民大会、小组会、院坝会动员宣传。

  “其中1条通组路要占大山角组的张志龙户的土地,他要求赔偿,当时做了很多工作都不松口。”卢盛刚说,为了让路修通大山角组,卢盛刚耐心做通张志龙的思想工作。

  资金只够买修路的材料,卢盛刚就带头搬水泥、拖砂石、打地基,这种精神带动了村里的干群,大家纷纷加入进来,自己投工投劳把2条路修了起来。

  “路就从我家地前过,做农活三轮车直接能开到地坎边,实在太便利。”如今的张志龙,不仅积极配合村里开展工作,还担任了大山角组的小组长。

18_副本

  为了彻底摘掉三合村“空壳村”的帽子,卢盛刚组建了一支支“村干部+小组长+党员”的产业动员“特战队”,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村民们发展“六月李”。从此,三合村有了1400亩的李子林,并辐射到同镇的数个村子。

  卢盛刚说,村里的李子无技术,产出来大小不一,卖不出好价钱。为了打破“僵局”,他隔三差五就到县农业农村局请专家到村里指导种植技术。一年时间,主动管护李子树的村民们产出了好果子,卖出了好价钱;其他人看见有了成效,纷纷主动到村委请卢盛刚联系农业专家来指导。

  “三合村原来是养牛大村,一个组随便就有上百头牛,可我们在2015年统计全村关岭牛存栏量时,全村仅有47头牛,这样大家很惊奇。”卢盛刚经过了解,发现村里随着小型耕地机的使用,导致养牛的人越来越少。“这几年牛价越来越高,村民们没有意识到养牛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而不再是耕地的工具了。”卢盛刚说。

17_副本

  “要把牛产业搞起来。”在心里认定了发展目标,2016年,三合村向镇政府申请建养殖场,同年9月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2017年5月,占地750平方米,能够同时养殖80头牛的养殖场建成,同年卢盛刚带头入股合作社。

  “养殖场建成后,我们购进首批育肥牛20头,当时村里的老百姓都来围观,打趣着说合作社要亏本。”卢盛刚说,养殖第一批牛时,因为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只是稍有薄利。第二年合作社总结经验,完善管理,专门聘请了养殖场管理人员,同时发展饲料玉米和皇竹草,做好养殖场的后勤保障。

  三年来,养殖场越来越有成效,村里把养牛当产业来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年4月28日和29日两天,6头成牛和2头小牛就卖了8.2万元。”说起前段时间养殖场的收入,卢盛刚笑容满面。

19_副本

  为了村里的发展,卢盛刚在村委的时间比家多,做群众工作的时间比陪伴家人多。

  妻子对他说:“出去打工每月几千元的收入比当村支书强。”

  哥哥对他说:“来我公司里开车,每月付你8000元的工资。”

  然而,卢盛刚总这么回答:“我当了村里的支书,挑起了这个担子,就要把工作干好,就要让村子发展好,就要让群众过得好。”

  如今的三合村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产业路硬化全覆盖;占地750平方米的关岭牛养殖场、1400余亩的“六月李”、480亩的核桃产业等发展前景良好;从2014年以来,全村改造104户房屋,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全住房,喝水、用电不再愁,教育、医疗有保障。(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李丽莎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