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阳送风爽,正是辣椒成熟之时。走进西秀区宁谷镇张家井村辣椒种植基地,正在抢抓时节采摘辣椒的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看着眼前这一幕,孟庆福的思绪瞬间回到了两年前。
王文才(左一)为身体残疾老党员上门送学
2018年1月,西秀区商投局副科级纪检监察员孟庆福被组织派到张家井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眼前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空白、农户发展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把他搞了个措手不及。
“要想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孟庆福决定把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尽快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孟庆福立即组织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走村串户了解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发现张家井村耕地部分土地被撂荒闲置。
“这么多荒地,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
“之前也有农户种植辣椒、红薯,因为没有销路,加上经验不足,收成不好,有的农户不仅亏本,还欠债,大家都怕了,不敢种。”听了村主任这番话后,孟庆福对全村的情况心里有了底:“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王文才(左一)为党员送上政治生日礼物
带着问题,孟庆福请教了区里的农业专家,考虑到张家井村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适合辣椒生长,且辣椒市场还未饱和,于是连夜召集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商议,计划在改种辣椒上找出路,顺便也把撂荒的土地盘活。
计划虽然完美,但踏出的第一步总是艰难的。由于大部分村民并不看好改种,孟庆福和同志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改种时,没曾想都碰了一鼻子灰。
“我之前也种过辣椒,在采摘时赶上雨季,加上没有及时防治病虫,种的两百多亩辣椒基本上都亏了,现在都还欠很多账。”村民胡海玉说道。
“要消除农户心中的顾虑,引导大家改种辣椒,还得先树个典型,让大家看到希望。”孟庆福决定就从种辣椒吃过亏的胡海玉这里着手。
“现在全区都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实行保价收购、随行就市。农业部门还要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和种植培训,技术和销路都有保障,你还担心什么呢?”在孟庆福的反复鼓励下,胡海玉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心里重新燃起了种辣椒致富的火苗。
随即,孟庆福主动对接宁谷镇农服中心,由镇农服中心向上协调,寻求技术和物资支持,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很快,西秀区农业局免费为胡海玉的辣椒基地建起了9个育苗大棚,孟庆福也积极联系保险公司,为胡海玉争取到3万元的产业扶贫发展资金。
王文才(右三)到群众家走访
在多方努力下,胡海玉一次性种了300多亩辣椒,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辣椒长势较好,不仅收成大好,还遇到了好价格,由贵州秀辣天下农业有限公司全部订单回收,除去种植成本外,一次性盈利了52万元。胡海玉尝到甜头后,今年又增加了200亩。
2019年,张家井村订单保底收购的种植模式,加上胡海玉的“大丰收”,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找到孟庆福,要求加入种植队伍。随即,孟庆福又协调宁谷镇扶贫站,向上争取到机耕产业路项目,为村民出行、农资运输提供了便捷。打通产业发展的“经脉”,让张家井村的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村民们借助销售“快车”,很快,丰收的辣椒全部售完。
“辣椒采摘好后,直接运到销售点过秤,公司现金就付给我们,以后都不愁卖不出去了。”抓起一把辣椒,胡海玉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去年挣了52万,把欠的账都还清了,照这个收益,只要抓紧干,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驻村两年来,孟庆福用心、用情的帮扶,彻底改变了农户们从“要我种”到“我要种”的思想,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将张家井村带上脱贫致富之路。(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