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起病 看得上病 看得好病——我市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力阻“病根”变“穷根

2020-09-24 15:59:4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一句在农村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长久以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能否解决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痛点”问题,关系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贫困人口能否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围绕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及少生病的问题,积极探索健康扶贫服务新模式,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为群众撑起“健康伞”。

a7a74eb3-fcdf-4ec9-8cf9-689fe9a00695_IMAGE_2.jpg

    精准施策 让群众“看得起病”

  “要不是因为国家政策好,我早就看不起病了。”关岭自治县坡贡镇的居民张二妹(化名),自从2009年被确诊为尿毒症以来,辗转各家医院治病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尿毒症是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地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排除代谢废物,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素在体内积聚,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素乱。患上尿毒症的患者必须要依靠透析或者肾移植才可以维持生命。

  由于没有合适的肾源,每周2-3次的透析成为了张二妹维持生命的唯一办法,但这同时也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贷款、借钱、抵押......那几年,凡是能够筹集到钱的办法,张二妹的丈夫都试了个遍,但仍然入不敷出,最艰难的时候,张二妹甚至想过放弃自己生命。

  但天无绝人之路,2012年开始,尿毒症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凡是到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审核确认患需长期进行门诊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均可进行报销,并且报销比例可以高达90%。这样的政策对于像张二妹这样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他们一下从每个月近万元的支出,瞬间减少到了1000元,八年间,医保帮助他们一家承担了近百万的支出。除此之外,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们还可以享受当地民政、卫健等部门一系列兜底补助。

  如今,张二妹一家早已告别了曾经的“负债累累”,随着儿女陆续就业,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而她自己也更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心。

a7a74eb3-fcdf-4ec9-8cf9-689fe9a00695_IMAGE_0.jpg

  事实上,随着一系列健康惠民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像张二妹这样的家庭经历了从看不起病到看病不愁的转变。为保证我市健康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确保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我市深入开展健康扶贫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下大力气整改落实,全面消除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空白点,持续巩固健康扶贫“三个三”工作成果。并与市医疗保障局等5部门联合构建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绿色通道,切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救助服务,扎实推进全市健康扶贫工作。

  今年1至8月,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57686人次,住院总费用319048678.6元,基本医保支付189591954.34元,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政策报销费用42417316.29元,实际报销补偿比保持在93%。有效遏制和减少了我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

  多点发力 让群众“看得上病”

  “艾灸之后感觉怎么样,肚子还有没有胀气的感觉呢?”“胀气倒是已经没有了,现在主要是胸口还是觉得闷得慌。”.......在普定县补郎乡卫生院中医科内,青岛医生李昂正在耐心的记录病人身体的情况。一问一答之间,彰显的是医者情怀。

  自普定县补郎乡卫生院建成以来,该院虽然已经具备了开设中医科的基础硬件,但却一直由于缺少中医医生而被迫闲置。补郎乡的百姓如果想看中医就要乘车到县里或者其他乡镇,非常不方便。2019年,青岛市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李昂医师来到补郎乡进行对口帮扶,帮助卫生院运转起中医科的工作。

  经过李昂近一个月的努力,中医科终于开始接诊。由于卫生院暂时招聘不到其他的中医医师,所有的诊疗程序如: 挂号、登记、看病、治疗、开药、抓药、登账等都是李昂一个来完成。由于语言不通、沟通困难,他就非常努力的学习安顺话,并向其他科室的医生询问和讨教,争取无障碍和病人交流。开诊不到半个月,单日诊疗人数就近四十人次,诊疗效果得到附近村民的普遍认可,大家口口相传,有不少患者从几十里外慕名而来。

a7a74eb3-fcdf-4ec9-8cf9-689fe9a00695_IMAGE_4.jpg

  但是如何才能把技术留下来,给当地百姓留下更多福音呢?李昂在和院领导商议后决定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把自己已掌握中医知识和医疗工作经验传授给各村村医,将安全有效的技术留下来。今年4月22日,第一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中,李昂深入浅出的详细讲解了一些安全、简易、有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如:小儿推拿、艾灸、拔罐、耳穴压豆、中药代茶饮、冬病夏治等中医的优势治疗方法和病例。使学员初步了解、掌握了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培训结束后,他又继续保持与各村村医的联系,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还会常去各村卫生室时时带教,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李昂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补郎乡群众看不了中医的局面,还带动周边乡镇和村落的中医发展,大大满足了群众的看病需求。

  其实,李昂的故事只是我市东西部医疗对口帮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两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青岛市对口帮扶安顺市卫生计生工作实现了广覆盖,两地31家市、区(市)两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共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一批批优秀的援黔医务人员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黔中大地,精准调研,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指导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为我市基层医院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为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两地医疗卫生机构在对口帮扶合作的基础上,已建成各类医联体15个。通过共享医疗资源、疑难重症患者相互转诊、远程医疗等形式,保持长久的联系和互动,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了群众的就医质量。

a7a74eb3-fcdf-4ec9-8cf9-689fe9a00695_IMAGE_1.jpg

   医疗资源下沉 让群众“看得好病”

  “低压100,高压160。血压有点偏高,降压药要记得吃,天气好的时候要记得多出门活动活动。”尽管正值雨季,一到每周周五周六,紫云县白石岩镇新民村的村医杨琼还是雷打不动的背上了自己的医疗箱开始走村串户。

  今年40来岁的杨琼在新民村工作了14年,足迹遍及新民村的每个角落。村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贫困人口数、残疾人数及慢性病管理等基本信息,她都了如指掌。作为家庭医生,她还为每一位患慢性病的村民认真制定了治疗方案,还会定期对普通村民进行健康体检。

  村民杨丽(化名)就是她的其中一位患者。已年近花甲的她,自从2014年摔跤导致残疾后,就一直在家养伤。由于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又已经出嫁,杨丽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不便。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痛的,杨琼都会第一时间来到她的家中为她进行诊治。除此之外,杨丽还患有高血压、风湿、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除了平时的进家入户的诊治外,杨琼还经常给杨丽打电话,提醒她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

  为基层培养一批能力过硬、素质较高的“健康守门人”,是健康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2016年以来,我市大力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扎实抓好组织实施,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补齐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短板,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目前,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政府保障的合格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2018年、2019年组织村医培训1000余人次,为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在安顺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安顺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基地,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截止8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132398户,实现应签尽签;四类重点慢病患者签约率和随访率均为100%;已开展大病集中救治2823人,救治进度为100%。(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康馨月)


责任编辑:李丽莎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