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萝卜泰国西兰花 威宁蔬菜端上海外餐桌

2020-09-27 10:29:24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核心提示

  在迪拜的市场上,大白萝卜是腌制美食的佳品,受到人们青睐;在泰国的餐桌上,吃腻了海味的当地人,尤其青睐一种不可多得的“绿色美味”西兰花……

  外国人在餐桌上享受这些美味时,殊不知这些绿色蔬菜背后,蕴含乌蒙山下劳动人民的汗水。这些蔬菜不仅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也是“Made In WeiNng”(威宁制造)。

  近年来,威宁县由种植低效作物转型为发展“短平快”蔬菜产业,截至8月中旬,全县40余万亩蔬菜基地累计销售各类蔬菜30.96万吨,其中,累计出口蔬菜1.06万吨,出口金额1676.39万元。昔日贵州的特困县,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A “天然凉棚气候”助蔬菜远销海外

  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平均海拔220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台地。低纬度、高海拔为这片土地带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加上乌蒙山脉的眷顾,该地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暖夏凉的优势非常突出,该气候特征被冠以“天然凉棚气候”。

  作为贵州省面积最大、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威宁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差,很难支撑脱贫攻坚重任,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019年,贵州省委深化农业革命“八要素”的春风吹来,在一年时间内,威宁县建起40万亩蔬菜基地,由种植低效作物转型为发展“短平快”蔬菜产业。得益于“天然凉棚气候”,田地里种植着许多“冷凉蔬菜”,它们在西南地区还有一个常用名——反季节蔬菜。

  平凡的蔬菜,何以受到海外大众的追捧?“威宁蔬菜——高原上的清甜之味”,在贵州境内的高速公路上,绿白相间的大型广告牌沿路树立,这正是其中原因。

  “冷凉蔬菜”多生长在夏季气候冷凉、冬季严寒、风大风盛的高原、高山地区。这样的环境下,作物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小,并且因为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利于蔬菜中糖分和干物质的积累,造就了蔬菜营养多、品质高,味道甜的优势。在与威宁结对帮扶城市广州番禺的帮助下,“冷凉蔬菜”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B精量化培育“迪拜萝卜”

  “嫩白碧绿叶清莹,甜如蜜水脆如菱。”被称为“大韩白春”的萝卜品种,从贵州小县城来到了迪拜人的餐桌上。

  威宁县贵阳农投集团高山园区种植了1.1万亩“冷凉蔬菜”,原本冬天才能吃到的萝卜,8月份就丰收了。“我们的萝卜出去镀了一层金。”负责人秦天彪说,迪拜自有“遍地黄金、富得流油”的说法,但在热带地区,种植绿色蔬菜难度很大。迪拜的市场里,你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三文鱼、帝王蟹、甚至罕见的台湾蓝鱼成堆地摆放且价格低廉,但另一旁的水果蔬菜却惊为“天价”。正因为这样,威宁萝卜在迪拜身价飙升了不止10倍。

  一个销往迪拜的萝卜,采用“包衣种子”进行播种,这颗类似于胶囊的丸粒化种子,外面包裹着能促进种子发育的微量元素,更适用于精量化种植。同时,充分发酵过的农家肥,在作物生长期间,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萝卜营养均衡,形状丰满。

  近两个月的悉心照料,“大韩白春”不负众望,个个饱满。秦天彪俯下身子,拔出一个略带泥痕的萝卜,外皮饱满、光滑且色泽均匀,萝卜身与杆相接的地方白绿分明。用小刀横截面切开,内部通透如玉,溢出的汁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反着白光,肉眼看去整个萝卜果肉通透,中部极易出现“空花”的地方肉质也很紧实,“这就是迪拜人追求的标准”。

  采收、清洗、挑选……萝卜身长必须在38厘米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2厘米;重量保持在0.75公斤至1公斤之间;萝卜上部绿叶,须在3厘米至5厘米内,长了运输途中易烂,短了萝卜易缩水,影响外观和口感。入围的萝卜套膜后,在冷库内冷藏12小时后,装箱放进冷藏车。每个箱子固定装10至11个萝卜,总重量8公斤/件。“迪拜人很注重斤两问题,如果缺斤少两,会引来官司。”秦天彪说。

  在广州的码头,这批来自欧亚大陆东部的萝卜会转移进冷藏船,在2至4摄氏度的环境下,待上一个多月,就能完成“镀金之旅”——被某位米其林大厨做成一道极具风味的中东菜肴,也可能流入某个高级中餐厅,被雕刻成中国龙、大牡丹、玉如意等富有中国韵味的食品雕塑。

  C东南亚订单最快次日送达

  工人们在打包西兰花

  同样属于“冷凉蔬菜”的西兰花,在采收后,则乘着冷藏车驶入东南亚境内。

  “冷凉蔬菜”在宁夏、内蒙古、河北等地也进行规模种植,而威宁,由于靠近云南河口,借助地理优势,斩获不少东南亚订单。

  威宁新一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易地种植基地内,赵远贞正和工友们一起为7月份种下的1500亩西兰花打芽。西兰花种植呈竖带状,一年收成两次。刚到基地没多久的她,碰上了6月的第一次丰收。一条西兰花“流水线”分配3名工人,两名工人站在两侧弯下腰,一只手扒开花心周围的杂叶,一只手拿着镰刀迅速一挥,一朵油绿色的西兰花便采摘成功,随后起身放入脚旁的篓子里,另一名工人将其搬到基地路坎边的运输车里。这样“流水线”式的热闹采摘场面,在丰收季都会出现。

  “采收就是要抢时间,提高效率,一人一天得收500斤”。赵远贞说,东南亚市场需要的西兰花,重量在300克至400克之间,且花头大小只能与成人两拳并拢的大小相当。效率低的后果就是西兰花头向四处发散生长,绿色花蕾变黄,这就不再符合出口要求了。

  采收结束,满载的运输车将西兰花运回冷库冷藏,再用泡沫箱子打包,铺上透气的薄膜,往上方加碎冰,接下来“抢时间”的活儿就交给冷藏车司机了。

  行驶近900公里,约10小时后,货车进入河口口岸,报关后向对岸的越南老街驶去。从威宁县出口的蔬菜,最快24小时就被厨师佐以鲜虾做成沙拉,或者简单焯水配上芥末酱油,被端上泰国等东南亚人民的餐桌。

  此时,2000多公里以外的威宁县,赵远贞也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到公司,在食堂吃到了一道西红柿肉片炒西兰花,口感清脆。

  D一方水土养得活一方人

  村民在车间洗萝卜

  近年来,威宁县利用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冷凉蔬菜种植业,所产蔬菜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海外。根据目前的蔬菜种植情况,预计蔬菜今年8月至2021年1月,产量将达105万吨。

  4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以来,共带动了56.7万人增收,解决了3.4万人的就业,“冷凉蔬菜”种植已经成为高原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预计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98元,其中来自农业产业收入预计达5170元以上。

  蔡三尔今年47岁,是一名精准扶贫户,也是威宁新一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骨干标兵“。一年时间里,从刚开始心里打鼓,到乐在其中,她感触良多。

  2018年以前,蔡三尔以务农维生,为养活5个孩子,丈夫前往海南、贵阳等地打零工,工资收入极不稳定,一家人团圆时光少之又少。家里有几亩地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经济收益不高,每年年末只有卖掉自家养的大肥猪,才能维持家用。眼看孩子又要交学费了,蔡三尔心里很着急。

  拮据的状态在去年7月出现转折。“有老板在村里招人,为给娃娃挣学费,我就去上班了。”蔡三尔没想到在新一佳公司,凭借自己的种植经验一天居然有120元工资。一个月下来,收入3600元,还包吃包住,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养得活一方人,蔡三尔日复一日穿梭于田间地头。不久之后,远在外地的丈夫也回来上班,与她成为了同事。

  每天农忙后的空闲时间,夫妻俩喜欢打开手机,与在外地的孩子视频。在阳光的照耀下,两人的笑容很灿烂,而他们身后的田地以及不远处即将投产的蔬菜加工厂,又开始孕育新的“绿色希望”……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陈佳艺实习记者李黎明

  -记者手记

  以前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坐车行驶在威宁县城、乡镇小道,除天气时晴时阴之外,地不平、人贫困的场景我没见到。相反,出现在眼前的是城区一幢幢崭新电梯小高层,上面写着“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一条条可以双向会车的柏油路,干净且宽敞;一张张村民朴实的笑脸,包容而友好。

  在这个主攻蔬菜种植的小县城,藏在田间地头的是大山深处人们赖以生存的一蔬一食,更是能支撑他们构建美丽乡村的智慧结晶。

  过去,由于地势限制,威宁被大山裹挟。而现在,道路不平,我们铺;山脉挡道,我们穿;河流阻隔,我们跨。从县县通高速,到村村通公路、家家有网络,威宁在基建中念好“通”字,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些道路,不仅通向大山外的天地,更通向美好的未来。

  陈佳艺 李黎明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