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炒鸡蛋、韭黄沙拉……从今年5月开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很多酒店、餐厅里,有一种韭黄因其脆香爽口,成为很多食客的必点菜。在超市里,这种韭黄一上架就被一抢而空。这就是安顺普定的“白旗韭黄”。
厂房里,工人们正在漂洗韭黄
“我们最多只出过省,想不到韭黄比我们见的‘世面’还广。”亲手种植的韭黄能出口,对于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件自豪的事。“我们这个韭黄品质好,你吃一下,不塞牙缝。”现在,只要有人到村里考察,韭黄能做哪些菜?如何种植?村民们都会娓娓道来。为证明品质,村民们还会掐半截韭黄放嘴里嚼。
从4月底以来,焦家村出口到东南亚的韭黄近60万斤。在疫情下,普定韭黄为什么依然能出海变“黄金”?其背后的原因,还要从村民们与这种金黄色植物的故事说起……
“白旗韭黄”的出国之路
韭黄种植,是安顺市普定县的主导产业,该县拥有十万亩韭黄种植基地,国内市场广阔。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位于普定水母河流域高效农业园区的核心区,是该县发展韭黄产业的三个标志区之一。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以“村公司+基地+农户”为生产模式的焦家村,韭黄市场一度萎靡,这也是普定韭黄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此后,焦家村的韭黄销售却逆流而上,由内销转出口,韭黄卖到东南亚国家。
“你们的韭黄我们全部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去。”今年3月的一天,一家福建的外贸公司负责人打来电话,称要与化处镇的鑫隆苑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统一收购焦家村的一级韭黄进行出口。该负责人2019年年底曾到焦家村考察过,电话中,双方初步达成口头合作协议。
“那时国内2到3元一斤,还不好卖,想不到达成口头协议后,这家公司给的钱第二天就到账了。”化处镇副镇长熊元兴说,受疫情影响,国内韭黄价格一直走低,公司资金运转遇到困难,这笔50万元的购买款项,可谓是“及时雨”。
随后,这家外贸公司与化处镇的公司签订了合同。合同约定,外贸公司以每斤2.1元的价格,收购村里未清洗的“泥巴韭黄”,清洗和销售则由外贸公司负责。一级韭黄从此出口到马来西亚,色泽金黄,长度38厘米,杆径占70%,叶径占30%……
第一批出口的有30件韭黄,总共0.5吨。为了把好质量关,工人们每一步都很小心,大家反复检查。
终于,4月23日,焦家村的第一批韭黄打包装车,从普定运往深圳,再通过船运,8天后到达马来西亚,每斤售价折合人民币16元。
地里待摘的韭黄
外贸公司的股东之一陈钦水说,公司在马来西亚有香菇出口经验,对于韭黄只是顺带试验。经过前期市场考察,结合国内的销售情况,普定韭黄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光照、温度等,杆粗、径直,质量上乘、口感鲜嫩,但对于首次出口仍然没有信心。
“需要50件。”10天后,马来西亚的商家第二次下单,每件48斤,也就是2.4吨。此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之后,70件、80件、100件、150件、200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订单量持续增加,平均一两天就下一次单,出口地也从马来西亚,扩展到新加坡、越南、缅甸等国家,韭黄开始供不应求。
好韭黄用心种出来
9月1日早上8点,焦家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割韭黄、锄草,空气里弥漫着韭黄的清香。周围是低矮的小山,还有一栋栋小洋楼、宽敞的机耕道、绵延不绝的韭黄。
在韭黄收割区域,几位村民左右开工,将地里一个个黑色的软化筒揭开,露出一茬茬韭黄,叶黄如金、茎白如玉。随后,村民用一把专门订制的小铲刀,尽量贴近韭黄根部,一刀切断,然后将韭黄整齐地放在一起,再由专人负责捆绑。
“以前种苞谷,一年才卖1000多块钱。而现在光是在园区割韭黄,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提到韭黄,村民赵玉琼打开了话匣子,自从村里2017年种植韭黄以来,她与丈夫两个人在园区上班,每个月能挣5千多元,家里三亩土地流转,每年还有2400元的土地流转费。现在,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
“韭黄是一年种多年生植物,抗病能力强,规避自然风险的能力强,四季可种植、可收割。”在鑫隆苑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石权贵看来,韭黄有数不完的优点,能容纳村里1000位村民务工,种一次可以管3至5年。价格低时,只需要做好锄草、追根等基本管护工作,根据市场需求量产。石权贵从对韭黄不了解,变成了一个“土专家”,对韭黄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
村民将割下的韭黄捆绑起来
同时,为了公平算工资,村民锄草、割韭黄、清洗等都有明确的发放工资方式。其中,清洗7毛每斤、打包9.8元每件、锄地150元一亩、捂韭黄单沟350元一亩、双沟500元一亩。
每人每天锄地的面积如何计算?“通过GPS定位,精确测量,非常公平。”水母片区韭黄管理人员王正发说。每个小组有一个面积测量器,拿着测量器在土里走一遍,面积和亩值能精确算出来。
“品质好,地理条件优越。”“有了真空预冷技术,保质期延长了。”问及韭黄能成功出口的原因,大家的回答如出一辙。
“除了好气候我们还有新技术”
冲洗、漂洗、计重、真空预冷、恒温、冷链打包……韭黄从地里割回来后,在焦家村的韭黄加工基地,4个清洗区域内,工人们麻利地将韭黄放到一个倾斜的面板,左手压着韭黄叶子,右手拿着水管冲洗根部,韭黄立即露出金黄色。
冲洗完后,需要漂洗。漂洗池是一个长约7米,深约一米的大水池,水是流动的。工人们围着防水围裙、戴着手套、穿着雨鞋,小心翼翼地将冲洗后韭黄上的老叶、杂质等去掉,平均六七分钟就能洗一斤韭黄,整齐码放在筐子里,经过称重,放入真空预冷机。
“这是山泉水洗的,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我洗韭黄一个月工资有三四千元。”今年52岁的田应秀,因腿脚不便,一直在家务农。如今,在加工基地洗韭黄,多的时候一天能清洗200斤,按7毛一斤计算,每天能挣140元。
“我们洗完,称重后,韭黄就放入旁边的真空预冷机,就能保存半个多月。”田应秀说,韭黄在机器内经过25分钟的真空预冷,中心温度降到0度至0.5度,能杀菌,并使韭黄处于“休眠”状态,保质期延长了,为出口提供了条件。
接下来就是打包,在冷链室里,工人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人用38厘米的吸水纸将韭黄包好,另一人负责切掉韭黄多余的部分,并在泡沫箱底部放两瓶冰水,韭黄依次码放,除开水一箱净重48斤。最后用冷链车运输,八九天就能到达东南亚的餐桌上。
普定全年气候温和,韭黄在普定种植有160多年的历史,特点是嫩、脆、甜。2014年,普定“白旗韭黄”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县也因此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焦家村大约出口了60万斤韭黄到东南亚。“有多少要多少,现在是抢手货。”目前,外贸公司正在扩大与周边其他村的合作,试图稳定供应市场,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
育苗、移栽、收割、清洗、加工、包装……日复一日,普定的村民都在忙碌着,致富路越来越宽,普定“白旗韭黄”的名声越来越大,订单越来越多。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成虹飞实习记者杨雪梅)
短评
近年来,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如今已硕果累累,辣椒、刺梨、食用菌……安顺韭黄行销东南亚,只是这场产业革命的一个缩影。贵州有好山好水,为何现在这些农产品发出异样的光芒?把安顺韭黄作为一个样本,值得我们细细解读:
贵州生态环境良好,优质特色农产品众多,但过去“好的东西不多,多的东西不好”,优势农产品未形成产业化,产量跟不上,形不成规模,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持续的供应力,没有供应力也就形不成竞争力。近年来,贵州加强移民搬迁、产业引导,推进坝区农业,正全方位地改变贵州农业传统的生产模式。一品一业,百业富贵。有了充足的供应量,才有了稳定的征战市场的产品。
有了产量,还要品质稳定,品质稳定,则来自于生产的标准化。像工业品一样以流水线的形式生产农产品,我们在安顺韭黄的生产中,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分工明确的生产线。农民正在变身产业工人,贵州产也正在升级为贵州造。
安顺韭黄出山,交通顺畅当然是首要条件,但交通不等于物流,具有技术含量的保鲜技术,彻底解决了韭黄存储的最后瓶颈。
规模化量产,以工业化的理念为农业产业升级,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再次助力,一系列的贵州农村产业革命,为安顺韭黄筑出一条“黄金大道”。脱贫攻坚不是终点,是贵州人新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