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似海、万木吐翠。十月的黔中大地,秋日的阳光微微透过树梢,林间菌药清香馥馥、蜜蜂飞舞……
黔中大地峰峦似海、万木吐翠
十三五期间, 安顺市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在践行“两山”理论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安顺市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不断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据市林业部门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全市共完成营造林248.2万亩。截止2019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03%,较“十二五”期末增长12.03%,全市林业总产值为204.84亿元。2019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128661.9万元,林下种植产值35371.7万元,林下养殖产值24635.2万元,林产品采集与森林景观利用产值68655万元,利益联结农村人口近1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近万人,林下经济实施主体1414个。黔中大地,“林下经济”风生水起,一片生机勃勃。
厚植绿色 一步一路皆风景
穿梭于安顺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道路上,随处可见香樟树、桂花树、银杏……
“树随路走,花伴人行,一步一路皆风景”。如今,在安顺,路建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
安顺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十三五”以来,安顺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着眼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目标,综合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林业生态建设赋予了富美安顺无限的绿色生机。
生态优先,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截止到201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03%,较“十二五”期末的47%增长12.03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1782.2万立方米,较“十二五”期末1450万立方米增加332万立方米;全市林地保有量为424.78万亩,森林面积792.83万亩,湿地保有量为13.58万亩,达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的目标。
截止到201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03%,较“十二五”期末的47%增长12.03个百分点
推进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2016至2020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24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2.93万亩、封山育林55.27万亩,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193.04万亩的128.57%,年均完成营造林任务达50万亩。
2017年,安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绿地率达34.87%,绿化覆盖率达37.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43平方米,均超“十三五”规划中“力争在2017年新增绿地面积2.4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的目标。
2017年,安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绿地率达34.87%,绿化覆盖率达37.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43平方米
2018年,全市六个建制县(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域中心城区平均绿地率达35.20%,绿化覆盖率达41.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06平方米。均超过十三五规划中县域中心城区平均绿地率达到33.0%以上,平均绿化覆盖率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的目标。
生态治理 凝聚绿色发展新动力
晚秋时节,走进紫云自治县猫云镇狗场村的油茶基地,从高处放眼眺望,油茶树沿着丘陵起伏,一望无际,满眼翠绿。谁能想到眼前这绿油油的油茶园,曾经是一片荒山荒坡。
油茶园里一望无际,满眼翠绿,村民采茶忙
“多山少田不出粮,青壮劳力走外乡”,曾是这个贫困小山村的真实写照。过去,狗场村山多、石多、坡多、石漠化严重。
如何走出困境?狗场村人不断探索:“何不把村里的山多坡多的优势好好利用起来。”于是他们开始在荒坡上种上了油茶树,探索在林间种植薏仁米、红薯等作物,不仅让荒山秃岭绿起来,还为村民找到了致富增收门路,曾经的贫困户靠种植香菇实现了脱贫致富。
狗场村的可喜变化是安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实施“十三五”规划以来,安顺始终坚持走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实施“十三五”规划以来,安顺始终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走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十三五期间,安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88万亩、荒山造林16.68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437.13平方公里,37座山体公园绿化建设。累计获得退耕还林中央资金12.23亿元,涉及贫困户每亩退耕地有1200元政策性收入,可以直接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对67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81亿元,带动1.7万人脱贫。
如今,在安顺,昔日的荒山逐渐添绿增翠,石漠化山头渐次铺上了层层绿装
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有效遏制了安顺大石山区的石漠化发展趋势。2016年至2019年,上级累计下达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65.57万亩。目前,全市共计完成65.57万亩。
如今,在安顺,昔日的荒山逐渐添绿增翠,石漠化山头渐次铺上了层层绿装,这些变化正为富美安顺培育产业新优势,积蓄新能量。
绿色产业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镇宁自治县国有白马林场小桥河工区,秋风徐徐,凉爽舒适。高大的林木下,一株株黄精、天门冬、重楼、白芨在林地里生长开来,生机盎然。
林下用地宽广,大力发展林下药材种植,不仅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争地矛盾,提高林业用地开发利用率,还带动群众发展仿野生药材资源种植产业,帮助群众就业增收
“这片山林遍地种下的黄精,是农户致富的希望,公司小桥河工区林下生态药材种植规划1500亩,前期已完成天门冬、黄精、重楼、白芨共计400余亩。”指着林间长势正好的黄精,林场负责人张同刚说,镇宁林下用地宽广,大力发展林下药材种植,不仅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争地矛盾,提高林业用地开发利用率,还带动群众培育仿野生药材资源种植产业,帮助群众就业增收。
在林场,记者见到64岁的熊文高,他是基地的老员工,曾经是长冲村的贫困户,如今也搭乘了产业发展的快车,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上班族”。“林下种植中药材劳动强度不大,中老年人都可以做,村民学会种植技术以后,可以用自己家土地进行种植,为村民提供了新发展方向。”国有白马林场场长叶波说。
在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林下种植基地里,榆黄蘑、大球盖菇陆续迎来了采收期,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在林下种植基地里,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过去的茶岭村,耕地面积只有2876亩,农民有3498人,面临人多地少的生产困局怎破解?冲破“桎梏”至关重要。
“没有土地,我们就找地。”村支书林显才说,向山要地成了茶岭村走上致富之路的新发展方向,经过不断的探索,茶岭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与福建客商签订收购合同,并邀请专家从技术管护、种植收购“一条龙”服务,免去村民后顾之忧。
“跟着村里种植菌菇,总算是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曾经的贫困户魏银仙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员。
通过种植菌菇,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无论是镇宁小桥河工区的中药材,还是西秀的茶岭林下菇,“十三五”期间,安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重点工程,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成果突出、脱贫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面积110.67万亩,建成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9个,重点以发展林禽(畜)、林菌、林药、林蜂、林草和林旅等六种模式为主,林下养殖禽(畜)类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林下种植食用菌、竹荪等面积达到10761亩;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4.6万亩;发展林下养蜂约4.16万箱;发展林下种草面积2.4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54.2万亩。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面积110.67万亩,建成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9个,重点以发展林禽(畜)、林菌、林药、林蜂、林草和林旅等六种模式为主,其中发展林下养蜂约4.16万箱
全市现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1家,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5家,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积极探索林下套种其他经济作物模式,全市林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2.4万亩,包括林下采集竹笋、野生菌等;林下种植茶叶6.14万亩。
安顺还大力实施金刺梨产业发展,带动9.52万人受益,获金刺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个,国家农产品标志保护1个
此外,安顺还大力实施金刺梨产业发展,带动9.52万人受益,获金刺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个,国家农产品标志保护1个。201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为204.84亿元,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50余万亩,其中金刺梨种植面积30万亩、花椒种植面积近6万亩。
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林业企业、合作社1231家,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林业产值大幅提升,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林业产值目标。(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詹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