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麻山 决胜今朝——紫云自治县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2020-11-05 23:39:35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如诗似画的格凸风光,云雾缭绕,在夕阳的映衬下“美得让人心痛”。

麻山腹地,大山层层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历史上这里是“贫穷落后”代名词,“穷得让人心痛”。

长期以来,勤劳朴实的少数民族群众与绝对贫困的苦战一直没有停歇,他们对小康生活的期盼,太久太热切。

脱贫攻坚战的推进,紫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中央一直牵挂着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攻坚与帮扶的力度前所未有。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在2020年7月1日举行的贵州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孙志刚的话震撼人心:“作为这场伟大战役的参与者、奉献者、见证者,大家正在书写历史、创造历史,也必将被历史铭记!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人民而战、为荣誉而战、为梦想而战,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

正是紫云广大干部群众怀揣“为人民而战、为荣誉而战、为梦想而战”的崇高理想,创造了麻山腹地反贫困的“伟大奇迹”。目前,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28.68%下降至目前的0%,全县11万余人脱贫出列,书写了中国扶贫斗争史上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走进“麻山”,方知贫与苦

猴场镇打啷村,位于麻山腹地望谟县、罗甸县、紫云自治县三地交界处,山高谷深,地理闭塞,是紫云自治县的“贫中之贫”。

猴场镇打啷村进村公路于2019年底全面改造升级完成

“众知昔日陡坎坡,山羊野猪都难过,种地人民深知苦,种一大坡装几筐……”什么样的土地,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诗歌。

一首形容打啷村生活困苦的打油诗,写在村里一处破旧房屋的墙壁上,看模糊的字迹,已经有些年头了。据村干部介绍,写诗的人是村里80岁的退休教师龙通文。

“这里是麻山中的麻山,过去想到镇上赶个场,要花一整天时间。”龙通文老人回忆起过去的日子,直摇着头。他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连一条通往外界的大路都没有,村民靠在山里刨土种包谷为生。

麻山深处的通村路。图为大营镇大岩村通村路

上世纪90年代,村里修了一条通往乡里的土路。可尽管有了路,由于地处深山处,一到雨季,山上来的水流就把这唯一通往外界的路,冲得“支离破碎”。

“2008年,村里遭遇特大洪水灾害,洪水不仅冲坏了道路,村民房子也被冲垮了。”龙通说,凶猛的洪水让原本穷困的打啷村“雪上加霜”,群众的生活陷入绝境,最后依靠着国家的救济粮,才得以暂时解困。

贫困的心酸,让龙通文感慨万分。那一年,他写了这首打油诗。

路,还是那条灰尘扑扑的烂泥路。穷,是依旧的穷。

直到2019年6月,打啷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胡波来村里开展帮扶工作时,遇到山洪,土路被冲断,车子进不来,他和队员只能靠步行进村。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你是很难相信这里的基础设施,能落后到如此的程度,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的苦。”胡波说。

打啷村,只是紫云自治县92个贫困村的一个缩影。

闭塞的生存环境与落后的基础设施,在麻山腹地碰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群众被贫困深深困扰,留下长久的心酸与无奈。

出击“麻山”,合力战贫困

在紫云自治县,绝大多数群众是少数民族。党中央一直牵挂着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


火花镇兴合村葡萄园

通过引进工厂,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

从“八七”扶贫攻坚开始,党中央、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就在麻山地区投入巨大脱贫力量。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亲切会见贡山县少数民族代表时的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紫云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脱贫、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医疗事业发展

自2016年初贵州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紫云创新工作机制,用好“五步工作法”,打好“四场硬仗”,补齐“3+1”保障短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饮水安全等精准扶贫快马加鞭。

千年贫困,一甩身后。一条条通村公路在麻山深处盘旋,昔日简陋的茅草房,被水电入户、卫生整洁、设施齐全的安居房取代,落后破旧的村寨不见了,蔬菜、红芯红薯、佛手瓜、林下养鸡、林下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产业遍地开花。

易地扶贫搬迁点城南社区

宗地镇打若村新修建的妹场小学教学楼

“以前的学校只有简陋的一层楼平房,没有学生宿舍楼。”在宗地镇打若村,为改善山区孩子的就学条件,2019年6月,妹场小学新校园建设完成,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等设施齐全。

“短短两个月,12.6公里的油路全线通车。”2019年底,打啷村的通村公路按时完工,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问题。

大营镇金龙村村民喝上放心饮用水

“真没想到,以前要到1公里外的鸡场沟挑水喝,我这辈子居然能喝到自来水......”在大营镇大营村,鼠场坡供水工程于2018年底顺利完工,解决了1200余户群众的饮水问题。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祖国大地,回荡麻山深处。

板当镇现代山地循环农业产业园内养鸡产业,图为几名农民正在清理养鸡场的鸡粪

2020年2月10日,贵州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省委书记孙志刚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开展挂牌督战,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紫云是贵州省挂牌督战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第一时间,省、市各级领导干部奔赴紫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紧锣密鼓。

蔬菜喜获丰收,农民眉开眼笑

旌旗猎猎,战鼓声声,决战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响彻麻山深处。紫云迅速完善县、乡、村脱贫攻坚指挥体系,进一步整合、省、市、县、乡帮扶力量,组建162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优秀干部到162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增派1300余名业务骨干驻村蹲点帮扶、6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演绎了一个个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精彩故事。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紫云自治县县委书记程华恩表示,紫云干部群众始终发扬“不甘落后、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农村基础设施、安全住房、饮水安全、教育医疗保障发起最后的总攻战、歼灭战,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一心向党,同奔小康路

6月10日,省委书记孙志刚到紫云自治县调研督战脱贫攻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两会工作部署,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践中,确保农民群众充分受益、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激发紫云干部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热情。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吹响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役的新号角。

深秋时节,格凸河镇深度贫困村旁如村驻村第一书记廖德勇和乡亲们采收新一季菌草。

格凸河镇旁如村养牛产业,目前该村养牛规模已达300头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是旁如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法宝。”廖德勇介绍,村合作社养牛场规模已达300头,带动群众发展菌草种植700亩。

“一代接着一代干,幸福日子才会来。”大营镇大岩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俊说,只靠一个产业,群众以后增收无保障。村里布置了短期的养殖产业,还种植了1000亩元宝枫,确保脱贫后稳定增收。

“村民们观念新,善学习,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在五峰街道唯一的深度贫困村红光村,村支书王斌欣慰地说,村里最喜人的变化是传统生产方式正在被打破,群众思想观念在改变。“清理内务、环境美化、文明素质提升已成为常态。”

大营镇联八村高床蛋鸡养殖基地

口袋鼓了,日子好了,紫云人民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想得更长远。唱着歌儿,砥砺前行,奔向新希望!

“跨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政牵头谋发展,一梦醒来见奇迹。功积无量千秋载,造福人类永世春。树高千尺靠沃土,人民幸福党恩赐......”

这是写在打啷村村居墙壁上的另一首打油诗,写诗的人没变,依旧是村里的退休教师龙通文,变的只是写诗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变成2020年,地点变成了一条崭新漂亮的通往大山外面世界的通村油路旁。(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郭修  伍水清)



责任编辑:陈婷 编审 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