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对淳朴平静、安宁祥和桃花源生活的描绘。
而在安顺,是真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位于西秀区东关办事处东南面的罗仙村,距离市区不足5公里,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却因四面环山阻隔着村民与外界的联系。上世纪70年代,全村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历经12年的艰苦奋战,打通了通向外界长达150米的汪家关隧道,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被誉为“因奋斗而美丽的地方”,也成为乡村旅游近郊游的一个好去处。
迎着初冬暖阳,记者从黄果树大街南侧前往罗仙村,由仅容一辆车通行的“山中小口”穿过汪家关隧道,沿着洁净蜿蜒的水泥公路前行二三里,崇山峻岭环抱中的小村顿然呈现在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如诗中田园之美。临近村中心,远远看到“罗仙村鱼菜共生基地”的标识牌,一片15余亩的田地里,18个钢架大棚分两行排开,又是一翻新作为新景象。
鱼菜共生基地全貌
来到其中一间大棚前推门而入,棚内整洁清爽,4条约40米长、1.5米宽的砖石结构种菜池让人眼前一亮——池子里种满了各式蔬菜,颜色青翠、长势喜人。与别的种植大棚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蔬菜都是种在一块块特制的白色方形泡沫板上,泡沫板下不是泥土,而是一池子清澈的水。更特别的是,池子里的水,不直接引用自来水或河流水,而是旁边养鱼大棚里的鱼池水。
种菜池
“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不同,这是我们到省外学习考察专门引进的一种新型闭环式‘鱼菜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形成一套智能系统,达到科学协同共生。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在安顺尚属首例。”罗仙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海介绍。
养鱼大棚
该套智能系统抽取罗仙村特有的古井水注入鱼池,养鱼的水通过池底管道吸出过滤,再输送到水耕栽培系统,直接提供给蔬菜作为生长的“营养液”,被蔬菜吸收养分“脱肥”、静置澄清后又流回鱼池供鱼生长,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水质无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效应。
因为有鱼种菜不能使用农药而避免了化学药剂残留,而因为水培蔬菜脱离土壤而避免了重金属污染,鱼菜共生不仅产出生态绿色产品,还可以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整个过程中仅需补充部分水,所有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有效节约了人力、土地、水资源。同时,大棚里种养殖不分季节,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原来的土地亩产值。
王海展示根系发达的水培蔬菜
“自从2019年10月到罗仙村驻村,我就一直在思考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巩固我们的脱贫成效。通过与村支两委商议,我们梳理了罗仙村的优势,整合特色资源,多方对比后选择了现代化、可持续、清洁高效的‘鱼菜共生’项目。”王海说,通过党建引领,在东关办事处和帮扶单位安顺武警支队的大力支持下,由村干部带头贷款入股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参与,加上村集体部分资金启动建设,并纳入了全部建档立卡户进行后续扶持,项目顺利实施。
村民在基地种菜务工
基地于今年初开始动工,目前已初具规模,共建成两套智能系统,一套包含1个养鱼大棚、8个种菜大棚,共计24个鱼池、64个种菜池。第一批试种的10亩朝天椒成效良好,已经全部售罄。目前,大棚里已种下草莓2万株,各式瓜果、蔬菜2万株,养殖鱼苗、半成鱼近8万尾。其中一个种菜池里还套养了泥鳅和黄骨鱼,探索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新路径。
草莓种植大棚
基地入口处,生态餐厅正在有序建设,未来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农场喂鱼、种菜、现取食材就地加工美食,配套的网络销售平台也正在积极搭建中。另外还建有科普长廊、茶室等,周边60亩花海将在来年春天绽放。
在建的生态餐厅
在建的科普长廊
王海表示,罗仙村本身就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立足生态环境好、离城区近的优势,下一步,罗仙村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守好“两条底线”,发展新型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特殊旅游,把鱼菜共生基地打造成集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旅游接待、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休闲度假基地,一个老少皆宜的安顺城郊“世外乐园”,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推动乡村振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甘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