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冬季,白昼乍暖。在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的大山之间,黄正福与数十名当地群众趁着难得的好天气在坡地上加紧采收生姜,丰收的喜悦满溢面庞,手上的泥土也格外芬芳。
说起黄正福,认识他的人都会道上一句“佩服”。年纪临近花甲,依然种姜创业,敢于奋斗,效益一年胜一年;双腿高位截肢,仍旧爬山下地,亲力亲为,产业一载赛一载。
“我没有双腿,家庭贫困,既是残疾人,又是贫困户。如果连我这样的人都能直起腰杆‘跑’起来,把这贫困彻彻底底的‘脱’了,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和奋斗。”每每提及自己的遭遇与经历,黄正福总会说,“我想活出个样子,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和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户。”
他说,他能行,他们也能行。
而立之年,突遭意外毁双腿
27年前,31岁的黄正福在湖南株洲的砖厂打工,老婆郑金英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务农,靠着不多的收入和家中的薄田,也够一家人糊口过活。
“正福,家里的老房子垮了,我和孩子现在没地儿住,你快回来看看。”妻子的一通电话让他焦急万分,准备第二天就赶回家中。临行前夜,途经铁路突遇火车驶来,他还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便一头晕了过去。
“这一昏迷就是7天,醒来才发现被送到了铁路医院。想下床来,却发现没了双腿。”懊悔、惊恐、厌世……无数的情绪突然之间涌了进来,但一想起还在家中等候的妻子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便告诉自己,这一关必须挺过去。
伤情稳定后,医院通知其家人将黄正福接回了家。为了给他做后续治疗,妻子把家中唯一的耕牛卖了;老房子塌了无房可住,一家五口便住进了牛棚。
“刚开始双腿时常疼痛,只能躺在床上休息疗养。”这一躺便是7年,期间家中仅靠妻子一人维持生计。
“媳妇当时种玉米和稻谷,因没钱买肥料,产量很低,一年到头的收成还不够一家人吃,只能四处借钱借粮吃野菜,生活过得相当苦。为了帮补家庭,她一有空就去给人做帮工,每天有5元钱的收入。”黄正福看着眼里,心里既满怀感动,又满是愧疚。
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他用板凳撑着前行,在家中做篾活,编些筛子、背篓乘着赶集日叫孩子们拿去贩卖。时间一长,总算存了点钱买了猪仔回家喂养,最艰难的日子总算咬牙挺了过去。
历经磨难,度过风雨又逢春
天助自助者。黄正福撑着板凳走了3年,腿上的伤口逐渐结痂不再疼痛,能够直立起来的他将木头制作成拐杖,慢慢适应。
“当时能够直立起来杵着拐杖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只要能站起来、走起来,哪怕练习时摔再多跤我都不惧,因为能走路的感觉,真好。”黄正福从一步步挪着练习,到熟练地在家喂猪,去地里干活,失去双腿的艰辛他一一克服,改变现状的向往他无比强烈。
2003年,当地政府因干旱补助困难户2000元,黄正福向亲戚借了些钱,把家中的3头肥猪卖了,建起了平房,一家人终于有了像样的家。
住上新房,有了低保,生活越来越有起色。
2014年,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黄正福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国家各项扶贫政策。
“成为贫困户的那一天,脱贫便成了我新的目标。”黄正福说他非常感激党和国家的关怀,但有了国家的帮助,自身也要自强自立,不能给国家拖后腿。他把两只水鞋套在断肢处,杵着拐杖上山下地做农活。
2015年,黄正福与妻子一起到同村残疾人张永达地里搬姜。因同为残疾人,张永达十分照顾黄正福一家,不仅请其夫妻俩务工,还鼓励黄正福种植生姜。
这个鼓励,黄正福听进耳里,记在心里,那颗想发展、求发展、肯发展的心活络了起来。回到家中便做着准备,四处学习种姜的知识。
2016年,黄正福在家中试种一亩多的生姜,当年便赚了1万多元,还留了3000斤姜种,首次成功让他有了底气。“那年赚的1万多元比我们两口子种一年地、帮一年工的收入还要多,我在发展生姜产业上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在这条路上,即使没有了双腿,我也能‘跑’起来。”
憧憬和希望让黄正福干劲满满,全力发展生姜产业成为他“跑”起来的“敲门砖”。
苦干实干,贫困户变“姜大王”
“第一桶金”敲响了黄正福脱贫致富的门,家里土地少,他就在外流转别家的土地种;家中人手不够,他在哪儿种就请哪的农户来帮忙。
从帮工到大户,黄正福发展生姜产业的效益一年胜一年。2017年,流转土地十余亩,种植生姜赚了6万元;2018年发展到30亩,赚了9万余元;2019年黄正福一家成功脱贫,生姜种植面积超百亩,却遭遇虫灾,产业受到了损失,仅收了3万斤的姜种。
“去年的姜种价格高,一斤卖到了7块多,我这3万斤就值20多万元,当我心里正在纠结到底卖不卖时,表妹范学琼的到来让我心里有了决定。”黄正福说告诉记者,其表妹范学琼也是一名种姜大户,想与他合作发展,每家出3万斤姜种,共同种植250亩生姜。黄正福刚收获的3万斤姜种成为继续扩大规模,共同抱团发展的必需品。
今年,两兄妹向银行成功贷款45万元特惠贷,将打造250亩生姜基地提上日程。
黄正福在全县各地找寻适合种植生姜的地方,最终选择新铺镇卧龙村撂荒20多年的荒坡。“我以每亩每年80元的流转费用共计流转了250余亩坡地,别看这土地流转费用较便宜,后续投入可大了。”他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请了当地农户前来务工,割杂草每天70元,处理杂草每天80元,垦地每天140元,种姜每天80元。“开荒”的第一个月就投入了10余万元。
“我到这儿来发展产业,主要请当地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到基地来务工,平均每天至少有30人左右,人多时能达到50余人;并且我们把撂荒多年的坡地开垦好,以后村里可以直接用来发展产业,也为卧龙村的发展助了一把力。”黄正福说道。
卧龙村的残疾人罗正秀是肢体四级残疾,出门打工都不容易找到工作,自从黄正福到卧龙村发展生姜产业后,罗正秀几乎一有空就到坡上干农活,来勤点每月有上2000元的收入。
面积大,投入大,黄正福不敢马虎,他在卧龙村附近租了一间民房,吃住离得近,一有空就到基地里看长势。
“目前已经有客商联系我,以每斤生姜4元的价格收购,我暂时没有答应。”提起今年的姜价,黄正福脸上马上堆满了笑容,给记者算起了“收益账”。“一亩地我按3000斤的最低产量计算,亩产值都能上万元。以后,我还将继续种植生姜,把产业做好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残疾人。”
没有双腿的黄正福依然在坎坷人生的道路上肆意“奔跑”,以敢想敢拼、苦干实干的精神逆袭人生,不仅成功脱贫致富,还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务工增收,以自身实例鼓励更多贫困户和残疾人奋发图强。(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