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的驻村帮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我,成为了乐安人,也实现了“乐安村一天不脱贫,我就不离开”誓言。
左丛清(左)开展“零距离”走访,踏踏实实到群众身边开展扶贫工作
我叫左丛清,2016年3月,我成为了关岭自治县上关镇乐安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开展扶贫工作。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初来乍到的我有些彷徨,群众们也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这让我在忐忑之中也憋足了一股子干劲。我告诉自己,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一定要把扶贫工作干好干踏实,让老百姓脱贫奔小康。
为了尽快融入村级工作,我以学习的心态和务实的态度跟着村干部走村串户,到群众家中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意。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村里有许多残疾户都没有办理残疾证,而这类群众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村民谢兴琼。
左丛清(左)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
我第一次到她家中走访时的场景至今也历历在目,一间破败的房屋,微弱的光线下一片狼藉,一位50多岁的妇女坐在地上,满面污渍,衣不蔽体;我开口和她打招呼,她却立刻躲到阴暗的角落。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无法想象,竟然还有如此困难的群众。
经过了解,我才知道这名妇女叫谢兴琼,没户口、没残疾证,本人不能自理生活,相关政策也无法落实。那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帮助困难群众把该办的证办全,把该落实的政策落实。
我与村支两委干部对全村残疾人办理证件情况作了一次拉网式排查,全面精准掌握全村未办证残疾人底数。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减少群众跑路,我驾着私家车,直奔县城为群众处理残疾证的办理问题。通过我的沟通协调,县残联很快就组织了鉴定机构到村里现场办公,开展残疾鉴定和残疾人集中慰问。
左丛清在村委开展工作
此次办证,让33名残疾人领到了残疾证,10户重残疾家庭还获得了县残联每户500元的慰问金;我也同步协调公安部门帮助办理村中精神病人落户,定期和不定期给谢兴琼送去生活物资。此后,我再接再厉,帮助特殊困难家庭申请低保,临时救助、教育资助等。
我始终秉承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鞭策自己,群众之事无小事,要为群众办实事。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努力,我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肯定,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扶贫工作开展的信心和决心。
要让贫困户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我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通过邀请专家现场考察指导和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学习,定下了在全村发展3000亩火龙果、3000亩生态芭蕉、养殖3000头关岭牛“3个3000”产业发展目标。
由村级合作社牵头,做基地做示范,干部亲自参与产业发展,我们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村民们技术水平不高,我就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来手把手培训。
左丛清与群众在田间地头发展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村的贫困户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种植和养殖的大户越来越多;火龙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芭蕉也成了家家户户的致富产业。经过了3年多的发展,乐安村“3个3000”主导扶贫产业已成规模并取得成效,以早熟蔬菜、甘蔗、芒果为辅的特色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务工、产业发展、产业分红等多个增收渠道,切实实现了助农增收的目标。
如今,乐安村的贫困户家家户户有产业,199户843人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3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0余元。
5年的艰辛汗水,5年的相守努力,乐安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而我收获了成长,践行了初心,不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不负共产党员的担当使命。(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