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王海:新思路带动新发展

2020-11-25 16:34:0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我叫王海,今年 45 岁,2019年10月,我从西秀区东关办事处派驻到罗仙村任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嘱托和信任,投身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

王海走访农户.jpg

王海到农户家中走访

  罗仙村地处安顺东南近郊,距离城区不到5公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过去因被大山阻隔,很少与外界联系。1974年起,全村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历时12年,打通了通向外界长达150米的汪家关隧道,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被誉为“因奋斗而美丽的地方”。

  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奋战,罗仙村在2019年全部脱贫,但除了零散的传统农业种植和村民们自发形成的乡村旅游,一直没有稳定长效的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今年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收入锐减,长此以往,返贫的风险较大。

王海和村干部们开会.jpg

王海和村干部们开会谋划村级发展

  疫情期间,为了扎实做好防控工作,我在村里连续待了28天,没有回过一次家。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一是组织全村请战志愿者100多名,其中24名妇女志愿者把家中的缝纫机抬到党员活动室当零时加工车间,义务制作口罩1万多个送到办事处支援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上的战友,还有部分口罩发放给本村外出务工村民。二是与村支两委召开会议商讨长效产业发展之策,巩固罗仙村的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三是以合作社和绿野芳田签订了种植辣椒合同,发动村民种植辣椒100亩。

王海和村民一起在基地劳动.jpg

王海和村民一起在基地劳动

  我们认真梳理了罗仙村的优势所在,这里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都很好,离城区近,适宜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产业和特殊旅游。但如果只是按照传统模式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增收效率较低。于是我多方咨询、上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并到省外学习考察,最终选择了现代化、可持续、清洁高效的“鱼菜共生”项目。由村支两委干部带头承担创业风险贷款入股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参与,加上村集体部分资金启动建设,并对全部建档立卡户入股进行了全覆盖后续扶持。

王海和村干部商议基地发展事宜.jpg

王海和村干部商议基地发展事宜

  “鱼菜共生”产业是一种新型生态复合耕作体系,在这套系统里,养鱼水通过池底管道虹吸到生化池作生物分解过滤后,再输送到水耕栽培系统供给蔬菜水果,作为生长的“营养液”,被蔬菜水果根系吸收养分“脱肥”、静置澄清后又反流回鱼池养鱼,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水质无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效应。整个过程中仅需补充部分自然蒸发的水,所有自然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有效节约了人力、财力、土地、水资源,充分把废弃的鱼粪变为宝让排污达到零排放。同时大棚里种菜不分季节,还套养了黄骨鱼和泥鳅增加附加值,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原来的土地亩产值。

  经过8个月的建设,目前我们的“鱼菜共生”基地已经建成18个种养殖大棚,共计24个鱼池、64个种菜池,已种下草莓2万株,各式瓜果、蔬菜3.5万多株,养殖鱼苗、半成鱼近7万尾。预计在2021年元旦节前后,各式蔬菜、鱼便可上市,把罗仙村的生态、绿色、健康带给广大市民朋友。

王海在基地劳动.jpg

王海在基地劳动

  对于罗仙村的进一步发展,我的思路不止于此。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态高效种养殖基地,而是一个农旅融合休闲度假综合体。罗仙村本身就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现在“鱼菜共生”基地也初具规模,我们还配套建设了生态餐厅、科普长廊、茶室等,就是为了给后续发展特殊旅游打好基础。

  对于产品销售这一环节,我们的计划是直接面向消费者,不走批发到市场的寻常路。以生态种养殖为依托,配套功能区吸引游客前来进行农事体验、科普教育、餐饮娱乐等,我们的水果、蔬菜、鱼便直接供给游客,可以现取食材就地加工享用美食,还可以亲自到基地里选择自己喜欢的购买带回家。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打造网络销售平台和我们合作社的配送公司,不久之后,市民朋友们就可以在网上远程下单,我们将第一时间把最新鲜的生态无公害水果、蔬菜、鱼等打包配送到家。

王海查看草莓长势.jpg

王海查看草莓长势

  按照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罗仙村要走的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道路。村民们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社分红,也可以在基地就业务工获得工资,乡村旅游发展壮大了,还可以自主创业开店增收。守牢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发展现代化新型高效农业,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是国家的政策方向,也是我们正在开拓的实践的指南。未来,我有信心和村支两委一道,带领全村人一起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苦干实干,推动罗仙村实现新发展。(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甘良莹 整理)


责任编辑:李芸 编审 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