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皎,2019年8月,我加入了扶贫干部这支光荣的队伍,成为了镇宁自治县马厂镇上巴地村同步小康工作组的一名驻村干部。2020年5月,更是有幸成为了全国20万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
杨皎(右一)向村民宣传相关政策
作为曾经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再次到村里面工作,我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但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次“回归”,肩上的责任将变得更加重大和艰巨。
虽然有着基层工作经验,但当我踏入马厂镇上巴地村时,我心中还是升起了不安和茫然,因为有许多困难摆在我面前需要去克服,而语言不通就是我来到村里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村干部和老队员的带领下,我不断开展走访,先在群众中混了个“脸熟”,并摸清了哪些群众会说汉语,哪些群众只会说布依话,然后在心中进行分类,针对性地开展沟通了解,遇到只会说布依话的村民,就请会布依话的村干部陪同翻译,让自己真正的“住下来、沉下来”。
杨皎(左)到村民家中进行走访
“以心换心”,这是我到村里工作后,给自己制定的工作宗旨。刚到村里走访时,村干部就和我说,村里有几户村民是出了名的“倔脾气”,比如伍某某,金钱观念特别重,一切向“钱”看齐,第一次组织召开群众会时,伍某某老人就大声对我说:“杨书记,你喊我们开会是要给我们钱的哦,不得钱我们不开”,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有些不知所措,为了获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把村里类似的几名“倔脾气”村民作为攻克对象,开展重点走访、交流、了解他们存在不满情绪的原因。渐渐的,我和村民的距离一点点地拉近,这几名“倔脾气”村民对我和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老人开会变得积极了,在缴纳养老保险等惠民政策的过程中,老人从原来的“困难户”变成了现在的“带头人”。
杨皎(右二)与村民沟通交流,了解村民建设村庄的意见建议
一天,一位曾经的“倔脾气”村民来到办公室对我说:“小杨,过两天我杀只鸡,你来我家吃饭吧!你来我们村这么久了,不容易啊!”那一刻,我内心是很感动的,因为我知道,我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我真正走进了村民的心中。
基层是最好的舞台,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年多来,村级基础设施有了不小的变化,村办公室、村党员活动室、村人畜饮水厂等设施都得到了维修;产业发展也得到了调整,全村发展樱桃种植195.5亩,生猪养殖78头,村民实现脱贫致富。而我也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了农村工作的“多面手”、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了自己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报效祖国的青春梦想。(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