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以打造乡村振兴“安顺样板”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近日,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贾正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扶贫办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全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贾正宁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安顺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20年,全市6个贫困县如期全部脱贫摘帽,对于曾经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安顺而言,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书写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一是减贫进度历史上最快的“答卷”,二是脱贫成效历史上最好的“答卷”,三是群众获得感历史上最强的“答卷”,四是改革创新历史上最多的“答卷”。
贾正宁说,市委市政府在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了脱贫攻坚的“安顺战法”。归纳起来主要是坚持“五抓五强”。
坚持“抓责任,强担当”。建立完善指挥体系、作战体系、督战体系、考评体系,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工作责任、帮扶责任,扣紧脱贫攻坚责任链条。
坚持“抓产业,强增收”。全面落实省委“五步工作法”,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的“四个一”模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油茶、甘蓝的丰收,让农户的收入增加了、日子更好了
坚持“抓保障,强支撑”。狠抓教育、医疗、安居、饮水、基础设施、资金等保障,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坚持“抓协作,强合力”。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不断深化拓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农村饮水有保障。图为紫云自治县大营镇金龙村自来水安到村民家门口
坚持“抓党建,强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能力,激发基层党组织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牢牢掌握脱贫攻坚的主动权、致胜权。
在谈到“十四五”时期,安顺市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贾正宁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8个重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继续迈进。
关岭顶云新城下良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突出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继续选派好驻村第一书记。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巩固拓展村级样版,实现全覆盖,打造树起乡级样版,发挥乡村示范引领带动效应。
突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合理确定监测帮扶的对象,明确监测帮扶的标准,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让农村群众长久受益。
我市全力推进 9 大特色主导产业和 500 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在全市形成“一县一业”产业格局
突出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以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四个一”,统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安顺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坚持高质量发展,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按照“八要素”“六个转变”“五个三”要求,持续加快以水、电、路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的就业车间就近就业
突出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继续落实好稳岗政策措施,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规模。继续加大创建各类就业扶贫基地和就业扶贫车间力度,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推介服务,强化技能培训,科学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真正采取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市内企业引导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托底安置解决一批的工作措施,实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突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以稳定搬迁群众就业、增加搬迁群众收入、规范社区治理为重点,健全完善“五个体系”,让搬迁群众融入主城区,成为真正的新市民。按照“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持续把城镇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做好,把产业做实,把培训做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关岭易地扶贫搬迁点——同心社区幼儿园校车每天接送孩子,让家长安心放心
突出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全面摸清脱贫攻坚以来扶贫项目资产底数,稳妥推动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加强后续管理和监督,规范收益分配使用,让每一分钱都用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上,为全面乡村振兴精准发力。
突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以现有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我市新建、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已全部建成
突出高质量推动协作工作。进一步推动落实好“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的“四+”合作模式,共同打造东西部协作升级版,助推安顺农村高质量发展。(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