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顺市委关于制定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1-06 11:32:0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中共安顺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安顺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局势,在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建设富美安顺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干成了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四件大事。一是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黔中大地上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二是战胜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省率先开展交通卡口检测、居住点封闭管理、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全覆盖,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学,全市300万人口实现零感染,成为疫情防控好、经济恢复好的市州之一。三是开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期。经济增速从2010年全省挂末提升到2012年、2013年全省中游,再提升到连续6年全省上游,其中2年位居全省第一。四是形成一批全国全省领先的典型经验。“兵支书”经验得到王沪宁同志、胡春华同志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塘约经验”得到俞正声同志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大坝模式”“两转一包”等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五年来,我们戮力同心、砥砺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实现大提升。一是产业发展大提升。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九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八大百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基础设施大提升。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二。建成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工程性缺水问题逐步解决。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前完成,5G网络实现县县通,3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和网络光纤全覆盖。三是城乡面貌大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如期完成,探索出“一分三向”“1+N”镇村联动等模式,中心城区框架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县城、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35%,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是生态环境大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呈稳定良好态势,森林覆盖率60%,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完成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开展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厕所革命先进市。五是改革开放大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财税金融、民主法制、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20多项国家试点示范在安顺落地生根。成功举办国际石材博览会、黄果树飞行大会等活动。安顺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列入省“1+8”开放创新平台,安顺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黔中(安顺)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六是民生福祉大提升。持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就业状况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再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积极成效,平安安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保持定力、正风肃纪,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连年上升,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拓展,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走出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发展新路。对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贯彻省委确定的战略部署,在新征程上再创安顺新辉煌。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仍然处于加快发展“黄金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总的来看,大环境对我市发展总体有利,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共同富裕,为我市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我市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经济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三,近三年连续位居第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正在形成,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近年来我市持之以恒抓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较低;产业支撑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改革开放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弱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抓落实的能力还需加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永不言难的精神力量还未充分凝聚。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十四五”时期发展新局面。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擦亮军民融合、康养旅游“两张名片”,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安顺样板”,强化动力保障、民生保障、环境保障,突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续写新时代富美安顺改革发展新篇章。

3.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奋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实力更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康养旅游目的地。

——城乡环境更美。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更加凸显。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乡村振兴“安顺样板”。

——人民生活更好。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活力更足。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突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文明程度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治理体系更优。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平安安顺建设深入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建成全省最平安的市州之一。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富美安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全面提升,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健康安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安顺、法治安顺,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以发展军民融合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工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擦亮军民融合名片,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

4.全力壮大工业产业。在加快发展八大重点工业产业的基础上,突出打造以军民融合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生态食品民族医药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以高效清洁电力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三个首位产业。抢抓航空工业打造新时代三线国防战略后方基地的发展机遇,依托安顺高新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安顺航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加快贵飞“三中心一基地”“工业联合体”、安吉精铸、安大锻造、风雷氧舱、新安闸阀、黎阳发动机零部件等产业基地建设,推动贵飞实现“双百”目标,做强做优做大以航空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航空服务等产业,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建设,以酒、蜡染、茶、药、特色食品、轻纺等为重点方向,推进特色品牌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快推进百灵三期、三力制药改扩建工程,发展中医药衍生产品,培育壮大民族医药产业。建成一批集中式农业、林业光伏电站,推进风电、垃圾发电、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提升新能源电力装机比重,推进安顺电厂三期建设,鼓励和支持安顺电厂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建成煤—电—铝一体化深加工基地,加大资源整合和高标准矿井建设力度,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安顺)石材城建设,发展壮大石材产业。

5.全力构建集聚平台。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高端项目、龙头企业和优质资源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产出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集群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首位产业、首位产品,打造最优产业生态,形成产业竞争力。西秀产业园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顺高新区推动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新医药大健康等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镇宁产业园区推动以循环经济、现代化工、特色轻工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关岭产业园区、紫云产业园区推动以特色食品加工、环保材料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园区设施建设,优化功能分区,提升物流畅通水平。健全园区发展考评机制,分类指导园区差异化发展。探索园区市场化发展新路径,推动园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

6.全力培育企业主体。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滚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装备,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围绕八大重点工业产业,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首位产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潜力的“专精特新”行业领军企业,完善工业品牌建设机制,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创建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安顺制造”品牌。

四、以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城镇体系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7.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建设,力争实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发展统一布局、政策措施统一实施。加快建设沪昆国高(贵阳至安顺段扩容工程)和贵安大道延伸段、观安路、北斗湖路等城市快速路,规划建设黄果树—安顺—贵阳轨道交通,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贵阳、贵安、安顺一体化发展。加快平坝、普定、镇宁与中心城区同城化步伐,推进普定撤县设区,规划建设一批城市路网,构建同城化大外环,依托交通骨干网络培育新的城市组团,拉大城市框架。加强县际、镇际之间路网建设,把关岭、紫云打造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形成“一中心、两支点、众星捧月”的城镇发展格局。

8.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围绕百万人口城市目标,按照“东联、西进、南优、北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安东新区、高铁新城、宁谷新城、北部新城等新区建设,实施沪昆高速东出口外迁工程,打通南部交通,解决南部发展受限于铁路问题,加快建设南外环路。实施城市路水电气讯提升工程,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理顺水系统,加快形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网。加大公园、绿地、绿道建设力度,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盘活历史文化街区、安顺文庙、安顺武庙、西秀白塔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安顺城市文化地标。将屯堡文化和石头、蜡染等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凸显城市特色风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快传统商圈改造,开发综合商业中心,培育特色购物街区,打造特色步行街,丰富商业业态,推进虹山湖、娄湖等重点区域夜经济开发,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休闲娱乐购物去处。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成品住宅和装配式建筑,规范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城市“一网统管”,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9.做强做特城镇经济。深入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西秀、崛起平坝、活力普定、开放镇宁、生态关岭、绿色紫云。积极发展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绿色小镇,做强小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一分三向”“1+N”镇村联动模式,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力度,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以打造乡村振兴“安顺样板”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扎实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安顺样板”。

1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真正让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继续加大就业、产业、教育、旅游、生态、消费等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人口的常态监测、动态帮扶和有效防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积极争取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继续推动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帮扶机制。

11.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以高速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坝区、农业园区、风景名胜区为主战场,做大做强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金刺梨、食用菌、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形成“一县一业”格局,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深入推进药食同源试点,打造一批区域品种品牌。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一批高标准种养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力打造中国金刺梨之乡、中国蜂糖李之乡、中国南方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全省食用菌重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全省大健康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2.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资金支持、科技服务、农业设施等保障,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使用绩效。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增加保险品种,提高特色优势产业保险覆盖面。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农田管网灌溉设施。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3.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强县、强镇。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招牌。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初加工等设施。支持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等建设改造,打造市县乡村四级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培育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积极拓展省内市场、东部市场、“黔货出山进军营”三大市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推进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建设,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1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建设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和重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保障农村发展和村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严格农房建设管理,提升建设质量,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分类推进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完善乡村路、水、电、气、讯、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护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引导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乡风美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六、以做强康养旅游为主线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

依托便捷的区位交通、舒适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擦亮康养旅游名片,唱响“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品牌,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康养旅游目的地,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5.建设泛黄果树康养旅游带。发挥黄果树旅游品牌优势,大力开发旅居康养、避暑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医疗康养、田园康养等康养旅游项目,发展“住、养、医、护、康”全链条康养产业,塑造“冬到三亚、夏至安顺”康养旅游避暑新品牌。树立全年龄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理念,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社区、康养机构有效协作的健康管理模式,发展远程医疗、健康心理咨询服务等新兴业态,推动母婴康养、儿童养护、青年健身、中年保健、老年疗养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国家荣军康养城、安顺黄果树路游项目、普定大健康产业园、黄龙湖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黄果树森林康养基地、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

16.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推动“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城市”,加强产城景融合互动发展,完善城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旅游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发展。推进“旅游+文化”,深入挖掘屯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开发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推进“旅游+体育”,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研学旅行等新兴旅游业态,建成坝陵河大桥极限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推进“旅游+农业”,依托特色农、文、产、居、境等要素,打造一批有品位、有品质、有品牌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快速发展。推进“旅游+工业”,依托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黎阳航空小镇项目优化升级,支持安顺云马三线“共和国航空记忆城”项目建设。

17.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旅游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拓展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车队、乡村旅游等产业链。大力实施旅游景区升级、配套设施完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多层次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进旅游交通网建设,大力开辟旅游新航线,力争开通更多以安顺为始发站的高铁线路,构建高速公路入口、高铁站、机场快速进入大通道,加快市域内景区景点之间旅游公路建设。推进公共服务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商品街区等建设。推进智慧旅游网建设,将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到旅游服务、营销、管理全过程,推广使用“一码游贵州”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引进一批旅游大企业,推动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上市,支持本土旅行社开展地接服务。加快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打造“安顺旅物”特色旅游商品品牌,不断提升旅游购物消费水平。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提升安顺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境外、省外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购物娱乐消费,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旅游满意度和回头率。

18.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积极争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功能集合”,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创新孵化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壮大物流企业,重点打造黄桶—幺铺物流园、黔中(安顺)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基地,构建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会展、家政、物业、育幼、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医学救援、教育培训等服务业。

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数字化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以人才引领发展。

19.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健全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集成,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重点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发挥西秀区、安顺经开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R&D经费支出占比。

20.培育引进各类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大格局。紧紧围绕安顺发展重大需求,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计划。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服务等政策措施。探索党管人才工作的市场化实现载体,用好用活柔性引才的方式方法,打造升级引才聚才平台载体。完善推进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基础人才,持续实施清华大学·安顺企业家培养工程。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人才分类评价办法,树立实绩贡献导向,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基础服务保障,探索人才安居乐业的配套解决措施,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设立“安顺市杰出人才奖”。

21.全力推进数字化发展。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引进和培育大数据龙头企业。加快以西秀、普定、镇宁为重点的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溯源化、工业智能化、服务业共享化,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国电南自数据中心、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基于数据获取、存储、处理的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康养、智慧农业等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依托我省“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优化“安顺彩云”平台,深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市场监管等领域创新应用。推动开展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工作,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

八、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挖掘高质量发展新潜力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

22.扩大有效投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强力对外招引、激活民间投资、引导双创培育等措施,着力解决重大项目投资来源问题。围绕产业幅拓宽和产业链延伸,深化对产业链和市场的分析研究,立足首位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谋划项目,提高产业投资比重。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切实提高项目落地率和建成投产率。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用好不同类型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

23.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稳定汽车、住房、百货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按照商业网点规划,推进专业市场规范化建设,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归行纳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营有序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消费,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宅经济”等业态。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消费的财税信贷政策、信用消费政策和带薪休假制度。支持老字号传承创新,促进夜间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创建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

24.发展开放型经济。统筹对内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在融入双循环中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快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交通物流网、消费供需网、上下游企业等无缝衔接。加快打造高效开放平台,推动安顺高新区和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努力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镇宁、六枝、普定县际开发区(园区)一体化建设。推进安顺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和建设,与贵阳、贵安新区共同申建中国(贵州)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申建安顺航空口岸及海关机构。推动外资、外贸、外经企业向开放平台集聚。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建设。

2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积极参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泛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协作,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体系。探索与贵阳、贵安新区共建产业园区。拓展与青岛市的交流合作,构建更加多元化、深层次的协作体系。深化产业大招商,聚焦重点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精准有效对接,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打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非禁即入”要求,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扶商、护商”良好氛围。

九、坚持弘扬发展黔中文化,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合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创造新经验,在培育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26.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新闻宣传、舆论监督、决策参考三位一体、协同发力,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握好时度效,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等,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7.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安顺实际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探索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新兴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加强公民道德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全面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倡导节约健康饮食文化。

28.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安顺重点建设区建设。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文化艺术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进以“双阅读”为特色的深阅读建设。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安顺文库》编纂、出版。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进中国(贵州)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建设。

29.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水平,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推进文旅、文创、文体等产业创新发展。

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深入实施“六网会战”,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30.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城乡区域供水工程,持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开展水利“百库大会战”,推进骨干水源和水网工程建设,建成黄家湾、大硐口、木桥、坝陵河、偏坡、夹山等水库,规划建设红辣河水利枢纽等骨干水源为重点的黔中水网,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模化节水灌溉、抗旱应急水源等工程,加快中小河流域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科学治理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提升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保障河湖生态环境水量,加快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等信息的立体监测,提高水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31.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统筹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构筑多层级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推进黄果树机场改扩建,全力争取打造成贵阳航空枢纽第二机场,建成平坝乐平A1级通用机场,有序推进县域A2级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安顺段)建设。建成都匀至安顺、六枝至安龙(安顺段)、普定至盘州(安顺段)、乌当至长顺(安顺段)高速公路。稳步推进普通国省道三级及以下路段提质改造,加快“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基本实现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率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率70%。加强慢行交通、无障碍和适老化设施建设。加强综合客运、货运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加快公共客运场站和停车场站建设,推进多种交通方式一站式“零换乘”无缝衔接,提升行政村客运通达率。全力推进航运工程建设,争取实施南北盘江红水河坝草港1000吨级航道。

32.推进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持续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新建一批天然气支线管网、城镇燃气管网、天然气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全面实现“县县通”天然气。利用现有输油管道、支线,合理规划布局油库、加油站,大力提升成品油储备供应能力。布局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电网改造,推动城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建设条件的加油站充换电设施全覆盖。

33.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发展格局。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推进全市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实现“百兆乡村、千兆城区”光纤覆盖格局,完成5G全面商用,扩大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

十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底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领域、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筑牢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34.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山地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科学构建各类主体功能区。

35.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生态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和退化林修复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造提升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36.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深入推进“双十工程”。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加强全市河流、城市河道和农村水体污染防治,保障重点断面水质,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强化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加快城镇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农村污水处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37.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扎实推进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活动。

38.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巩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建立与贵阳等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制度体系,推进跨区域污染防治、环境监管和应急处置联动。推动环境资源审判和区域协作,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调解、惩戒机制。探索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推动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争取省在我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

十二、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破解高质量发展制约瓶颈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

39.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收益管理制度。深化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改革,健全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水权等市场化交易体制机制,推进水价改革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降低产业用电价。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证券化,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村镇银行管理。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探索推进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

4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发展,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打造一批优强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41.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配套措施,探索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进“三权”促“三变”改革,深化拓展“兵支书”“塘约经验”“大坝模式”“两转一包”等成功经验,大力推进“村社合一”,深化拓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推进供销社改革。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4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的透明度和便利度,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十三、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落实中央和省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政策,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4.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就业容量和质量。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增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形式实现自主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低保家庭人员和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拓展公益性岗位,促进特殊群体充分就业创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市级劳动力就业信息化平台,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劳动关系协调等机制,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5.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十项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振兴安顺教育,推动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新建、改扩建一批城乡公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普惠资源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突破,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水平,支持市一中、市二中申报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实施中职“强基”“黔匠”培养工程,推进普职互通,支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双高”,加快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安顺学院开展审核评估、硕士点建设,实施改扩建三期工程,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办学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46.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参保覆盖面,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和监督机制,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完善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妇女、儿童、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力度。加强市县乡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47.推进健康安顺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健康安顺行动,推进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健康宣教、卫生监督管理、支撑保障五大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医防协同机制,提高疾病预防处置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市县各级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培育引进高层次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培养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8.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贯彻落实好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加强老年教育,推进市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十四、加大统筹发展和安全力度,营造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扎实推进平安安顺、法治安顺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成全省最平安的市州之一。

49.建设平安安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反恐怖斗争、反街头政治、反邪教斗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人民战争、命案防控治理、社会治安乱点整治、各类新型犯罪打击防范。持续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建设,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信访维稳工作,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深化“双应”一体化建设。深化民兵和征兵调整改革,促进民兵应急力量建设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

50.建设法治安顺。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突出做好城乡建设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规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实施后评估制度、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示范县(区)。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联动协调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构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促进司法公正。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大力加强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51.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强化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培育发展与社会治理事务相关的社会组织,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机制。建立健全人民意见征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创新完善科技支撑社会治理机制,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综合、指挥调度、联动处置体系。

52.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各类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跨区域跨领域风险联动处置机制。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政府债务管理系列政策,健全地方债务管理机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政府投资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加强金融风险隐患盘查摸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预警机制和重大疫情响应机制。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健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防范生物安全、数据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风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煤矿、道路交通、危化品、民用爆炸物品和建筑等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十五、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5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统筹建立覆盖全市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干部考核体系,创新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健全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54.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支持政协依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发挥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提高党管武装工作质量,做好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和拥军优属工作。

5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城市、机关、企业等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推行村级党组织星级管理,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双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长效机制。深化非公党建领域“三委员”选派工作,持续推动国有企业和非公领域支部标准化建设“五个融合”。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基层保障水平,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力度。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和服务能力建设。

5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健全落实干部工作“五个体系”,统筹做好干部选育管带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始终坚持好干部标准,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把忠诚干净担当、埋头苦干实干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安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干部人才保障。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着力提升年轻干部“七种能力”。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健全专业干部发现培养使用机制,注重从国有企业、学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发现使用干部,统筹抓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关怀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落实公务员分类改革措施,持续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实施,健全基层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做好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57.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一贯到底。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规定,贯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续深化标本兼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政治巡察。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常态化开展党内政治生态研判,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巩固和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开展“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努力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

58.建立“十四五”规划制定落实机制。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任务,按照本《建议》明确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制定好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牢固树立大抓落实狠抓落实的意识,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确保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奋力谱写富美安顺改革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