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并肩行——关岭自治县残疾人扶贫工作小记

2021-01-27 17:47:43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扶贫无盲区,对症更精准”。残疾人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战场上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的工作,解决好“怎么扶贫”“如何脱贫”的问题一直是关岭自治县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核心。

2016年以来,关岭以实现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两项补贴”、残疾人就业培训、残疾人创业扶持等工作,落实好了各项残疾人政策,为实现全县贫困残疾人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通残疾人办证“最后一公里”

“2018年,残疾人办证工作规范化,要求残疾人办证必须到具有相关资质的医院进行鉴定,还要经过村委公示才能到当地残联办理残疾证。”关岭自治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潘应琼告诉记者,办理程序的改变使残疾人证的管理核发更加规范,但由于增加了残疾鉴定、公示等程序,办证环节相对增多,在新的办证程序下,残疾人办证要往返县城甚至安顺市去鉴定,经济负担重且出行极不方便。

该县沙营镇养牛村村民刘玉伦和其妻子赵德菲.jpg

       沙营镇养牛村村民刘玉伦和其妻子赵德菲

针对此情况,关岭当即成立了以分管县领导为组长的残疾鉴定领导小组,压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责任,加强对全县13个乡镇(街道)分管残联领导、残疾人工作者、乡镇(街道)卫生院院长等培训,出台了《关岭自治县残疾鉴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在全县开展疑似残疾人清零行动。

为了让鉴定工作能够有力开展,减轻残疾家庭的经济负担,县财政支持相关经费30万元,免费为残疾人上门鉴定办证,特邀了市县两级具备资质的相关医院与县残联工作人员组成残疾鉴定和办证工作组,以“哪里有残疾人,哪里就有残疾人鉴定办证服务”的精神打通了残疾人办证的“最后一公里”。

潘应琼说:“打通了残疾人办证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减免了残疾群众办证的费用,还让其能够及时持证,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生活上得到相应改善。”

据悉,2018年至2020年期间,县残联组织鉴定小组深入全县各乡镇(街道)走村入户开展了八轮巡回集中免费鉴定,3年来共集中免费鉴定办证5037人,实现了全县疑似残疾人存量清零的目标。

“无障碍改造”改出新生活

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起居生活,改善残疾人的人居环境,提高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质量,把残疾群众的困难解决到实处,关岭积极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86.24万元,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无障碍改造”。

沙营镇养牛村村民刘玉伦家中“无障碍改造”的厕所.jpg

       沙营镇养牛村村民刘玉伦家中“无障碍改造”的厕所

该县沙营镇养牛村村民刘玉伦的妻子赵德菲双眼失明,属于一级残疾。常年来,妻子的如厕问题都困扰着一家人,因为家中房屋没有厕所,只能到组里的旱厕去方便。

“组里的旱厕离家有几十米远,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这点距离完全没问题,但对于我媳妇来说是件没法独自完成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我放不开手脚,做事务农都担心着她。”刘玉伦说道。

“拉网式”排查,“量体式”改造,为刘玉伦赵德菲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县残联工作者从他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其家中实施“无障碍改造”,在合适的房间建设厕所,并安装一字扶手。

看到妻子熟悉环境能够摸着墙自己如厕,家中困扰多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刘玉伦心里唯有由衷的感谢;“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残联干部的帮助,房子改造后有了厕所,我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妻子再也不用担心如厕问题了。”

据了解,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关岭全县进行“无障碍改造”共计1162户。其中,省、市残联下发及自筹资金改造602户;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5.95万元,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73户;青岛对口帮扶资金68万元,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87户。

政策扶持让残疾人实现增收

“工人们正在标记种植位置,等天气好些就要开始种植了。”在关岭聚星绿园有限公司的苗木种植园内,公司负责人王星正在带领工人们作业,为接下来的苗木种植做好准备。

疾人和脱贫户在王星的绿植园中工作.jpg

      残疾人和脱贫户在王星的绿植园中工作

双耳带着助听器的王星属于二级残疾,在读大专即将毕业时,因鼻炎引起耳膜穿孔导致双耳失聪,但他不甘心被命运所打败,在县残联的帮助下,他的创办公司发展苗木种植产业,随着发展越来越好,公司内招收的残疾人和贫困户也越来越多。2016年起,其种植园相继获得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2019年,王星更是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我要感谢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政策扶持和县残联的倾力帮助。作为一名残疾人,我能够通过实现自身价值,去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就业,这是我将为之奋斗的目标。”王星说道。

培育“一点”,带动“一面”。县残联在推进残疾人帮扶工作中,着重扶持有动力求发展的残疾群众,鼓励带动其创业发展,孵化成熟后从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在王星的公司工作的残疾人古尚玉就是“受益者”,不仅稳定就业实现每月2000余元的收入,还用积蓄入股公司,成为了公司的股东。

变“输血”为“造血”,积极落实各项惠残政策,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助力残疾人实现增收。2015年来,关岭投入资金59.3万元扶持147名残疾人家庭创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残疾人74名;2017年以来,成功申报省、市级残疾人示范基地9家,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近200人;2020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解决200人残疾人就业。同时,全力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通过推介、就业招聘、培训等方式引导残疾人实现就业。

残疾人王星创办的关岭聚星绿园有限公司.jpg

       残疾人王星创办的关岭聚星绿园有限公司

2018年以来,积极争取省、市残联支持,试点开展残疾人扶贫资金转股分红模式。投入资金46.8万元,在县内多个村寨为重度残疾人、建档立卡残疾人、特殊困难残疾人63人入股村合作社发展关岭牛、饲草、花椒、跑山鸡等产业,实现年底每人分红800元,并成功辐射带动残疾人及家庭就业增收。(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