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将至,春末的养牛村一片静谧和谐、生机勃勃。早上晨风朝露,不时能够看见农户赶着群群壮实的关岭黄牛行走在乡间村道上;正午阳光倾洒,位于该村的博新牧业养牛场里传来阵阵萨克斯的音乐声,牛儿们边听着乐曲,边吃着饲草,好不快活。
胡启松赶着组里的关岭牛
看着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任谁也不会想到在多年之前,这位于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的养牛村还是一副设施无基础、村中无产业、集体无经济的窘境,村子虽名叫“养牛”却不见牛,群众偶有黄牛三两头,也仅作为耕牛,谈不上产业,更富不了百姓。
从名叫“养牛”不见牛到牛企引到村里头,再到家家户户养黄牛,养牛村这些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不断奋斗,从“名不副实”脱变为“名副其实”,着实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仅通过努力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还在县委县政府招商引企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关岭牛产业。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农户养牛种草,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来落实,取得了好成效,好成绩。
位于养牛村的博新牧业养牛场
“我公司在2016年通过招商落地养牛村,在村里建设了500头养殖规模的现代化养牛场。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养牛场如期建设完毕,还通了水、电、路、网、灯;村里的帮扶单位安顺职院也在养殖技术方面给予了大量帮助和支持。”博新牧业董事长王长良说,养牛场需要用地用工,村“两委”帮忙毫不含糊,并且还与安顺职院达成了“校企合作”,得到了技术支撑。
养牛村采取“帮扶单位+党支部+公司”的帮扶机制,抓实抓牢养牛村的落地建成。用村支书赵正勇的话来说,“企业建到家门口,就要搞好服务,让它‘生根发芽’,这样才能让村民们通过企业实现就业和增收。”
博新牧业养牛场新产的小牛犊
“在企业落地后,我们主动向前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组建养牛村种养殖服务专班,利用学校的畜牧、兽医、农林等专业为企业、村合作社、村民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安顺职院驻养牛村第一书记吴仲理告诉记者,安顺职院每年都会到村里开展不少于5次的种养殖培训,并且与博新公司在“帮扶单位+党支部+公司”的帮扶机制下签订了长期免费的校企合作技术帮扶协议。
在村“两委”与帮扶单位的全力帮助支持下,博新牧业转亏为盈,年出栏量达到600至800头成牛。公司得到良性长足的发展,务工需求越来越大,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的村民就有十余名,平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还包吃住;短期工人每天80元的工资,每年最少提供了4500人次的务工量。此外,该公司每年还主动向村合作社进行产业分红,捐赠“寒窗助学基金”资助村里考上大专及以上院校的学生。
当地群众到博新牧业养牛场就业
家门口的养殖企业蒸蒸日上,当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村“两委”的大力宣传下,养殖关岭牛的农户越来越多,产业效益也越加凸显。
“今天轮到我值班,负责照顾组里的牛。”该村农户胡启松一边赶着组里的关岭牛,一边笑着给记者说,“我们村虽然叫养牛村,但之前可没有多少牛。这几年在村‘两委’的带动和帮助下,乡亲们或多或少都养起了牛,”
高友琼赶着自家的关岭牛
养牛村余家地组的高友琼,通过自身努力,从昔日的贫困户变成了组里的养牛能手,一提起她大伙都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企业养牛能赚钱,我们养牛也能致富。我家得到村‘两委’的鼓励和帮扶单位技术上的帮助,现在每年卖牛售草就能挣不少钱,养牛的信心更足了,致富的决心更牢了。”
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养牛村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正了名”,如今全村关岭牛存栏量达到了近900头,通过关岭牛产业受益的群众更是不胜枚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我们将紧跟全县打造关岭牛‘龙头’产业的步伐,大力推进全村关岭牛养殖,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牛日子’,并且因地制宜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发展花椒种植,保障光伏项目落地,朝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大步迈进。”吴仲理说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