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厚植生态文明基因,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稳定态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紫云自治县坝羊镇新山村茶叶基地 孔亚丹 摄
生态管控抓严抓常。落实责任体系,实行“村为主”森林防火工作机制,把森林防火工作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充分发挥各村党员干部、生态护林员在森林防火上的作用。县级领导干部定期开展巡河、治河工作,推动涉及河段管理的乡镇(街道)党委(工委)、村“两委”持续全面推进全县河流治理工作,确保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专人跟踪、协调解决”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化工、煤矿、医疗、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进行严查。“十三五”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146人次,检查企业760余家次,下达执法文书约200份,办理行政处罚案件60件,处罚金额约390万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2个:其中垃圾收运项目13个,生活污水治理项目3个,水源地保护项目6个。
生态战役打好打赢。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制,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政府各部门党委(党组)及乡镇(街道)党委(工委),定期调度、推进工作;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加大“涉气”违法行为整治力度,2021年以来累计检查企业及其它部门机构60家次,实施行政处罚2家。
每月定期完成“县城饮用水”“生态县”“小康县”等监测项目水样的采样监测分析工作;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项目、新增排污口,有效开展保护区污染防治;严禁饮用水源地投肥(粪)养殖污染水体行为,每月开展一次现场检查,2021年以来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0余人次,彻底查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的污染;对已划分保护区的13个水源地均完成标准化建设,新增27个水源地并划定保护范围;每季度对7条市管河流河长制水质开展水质监测,截至目前,监测达标率为100%,出、入境断面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
城管部门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定期对猫营镇猫营村、板当镇新场村、坝羊镇大坡村开展农村环境质量土壤采样监测工作,截至目前,紫云县域内农村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坝寨村蔬菜基地 杨曦 摄
加强对宏泰化工、西南水泥、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等重点产废单位的监管,按要求规范处置产生的危险废物,杜绝私自处理和泄露;组织全县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所有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在贵州省医疗废物系统注册账号,对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申报登记,医疗废物全部运往安顺固废处置中心处置,实现医疗废物管理处置全覆盖,同时,县城镇生活垃圾均运往安顺绿色动力垃圾处置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置。
有序推进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环境污水治理项目(二期)、三岔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项目以及农村文明示范建设污水治理工程。
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县委统筹、县林业局党组牵头,推动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6.75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43.8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11万亩,封山育林16.71万亩,森林抚育9万亩,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个同步增长,截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8.63%,较2015年提升5.97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紫云自治县在着力巩固提升前期森林质量的同时,持续聚焦生态农业,立足今年抓巩固、着眼五年抓拓展,纵深推进山地特色生态农业,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互养,既谋利于当下,又恩泽于后世。稳定种植红芯薯5万亩、食用菌5千万棒(亩)、高效蔬菜5万亩,提质增效精品水果5万亩、茶叶5万亩、油茶5万亩,不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王江松)
编辑/审核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