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采风 | 镇宁高荡村:意料之外的千年布依古寨

2021-05-06 11:00:1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大多数人认为,高荡村那些从明代留存至今的石头房子,一定是当地人坚守古老文化的成果。然而,村干部杨正鑫的答案却是这样说的:“以前的人,哪知道古建筑的价值?只不过大家都把钱花在送孩子读书上了,反正出去以后不会再回来长住,谁又会花这个‘冤枉钱’?时间一长,就没有这种建新房的风气,没必要。”杨正鑫认为新式房屋对高荡人而言毫无吸引力。

高荡村的石头房子连成片

高荡村似乎拥有数不清的秘密,那些故事和外界的想象并不一致,它穿过近千年历史走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杨正鑫和几乎所有高荡人一样,对这个古村落的过去了如指掌。他像个导游一般,带着来客走到寻羊井前。他将从这里开启整个参观流程,而高荡村的历史确实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镇宁自治县高荡村,“千年布依古寨”的称号刻在巨大的牌坊上,立于景区入口,石木结构的房屋连同石桥、石板路等构建出一个石头的世界。走进高荡,最大的感受只有一个字——静。四面环绕的山林间掠过清风,树叶摩擦出的声响在耳朵眼里打转;石头建成的房屋混合着黑白灰三种颜色,并不明朗的色彩反而更显沉稳;身着布依族服饰的老人坐在路边,面前摊放着几袋当天采摘的蔬菜、水果,似乎并不在意能卖出多少,只是静静地坐着;就连原本应该兴奋的游客也出奇地安静,只发出相机快门和鞋底蹋在石板上的声响。

村内干净整洁、环境宜人

寻羊井前立有一块牌子,牌子上详细记录了高荡村和这口井之间的紧密关系。明代时,住在梭罗河畔的伍家人在河边牧羊,没想到在他下河抓鱼时羊已不见了踪影,他一路寻着羊的脚印翻山越岭,竟寻到这处如碗口粗的山泉,泉水充沛,仿佛永远不会干涸,抬头一看,四周群山环绕,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伍家人便决定叫上姻亲杨家人一同搬到此地。高荡村因此诞生。

正如杨正鑫所说,高荡村的人历来重视教育。虽然在数百年前,四面环山的地形为伍姓和杨姓两大家族提供了有利的庇护,但那漫长的动荡岁月过去之后,外部世界迎来飞速发展,这闭塞的交通反倒变成了当地人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在经济发展滞后、只能靠传统农耕维持生活的高荡人看来,唯有读书才能抓住冲破大山的机会。

身穿布依族服饰的姑娘们

高荡村出人才,这在镇宁几乎是公认的事实,这里甚至很早就有“儒林村”的美誉。从清代咸丰年间至1906年废除科举制,数十年里经郡试取录的秀才有9人,举人1人。1912年至1949年期间,出了7名中央军校和1名国立师范学院毕业生。1949年至今,进入国家机关的,或是自主创业取得不小成就的也有上百人。这在总户数不过200多户,人口不超过1000人的小村庄而言,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成绩。

即便没有读书的天赋,年轻一辈的高荡人也想出去闯闯。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打工潮”袭来,被锁在大山之中的高荡人也能觉察到这一机遇。杨正鑫也不例外,他早年随大流外出打工,干的都是靠体力吃饭的活路。不少年轻力壮的高荡人和杨正鑫一样,纷纷走向山外,把数百年的历史记忆留在身后,他们也有同样的志向,只要在外闯出一片天,挣了钱至少要在镇宁县城安家,不愿把钱花在这山窝窝里建新房。古老的村落只剩下寡言的老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这里的石头房永远是同一种灰白的色调,历尽风吹雨打,既不被翻新,也不会褪色,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高荡村的老人在路边售卖农产品

在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用石头建造出的小世界反倒成了异类,年轻人纷纷外出把这里变成了“空壳村”,竟误打误撞般为这里增添了些许荒凉的色彩。高荡村的日渐冷清是当地人心中的无可奈何,但这无奈的静默在艺术家眼里却是难得的创作素材。2010年左右,有消息灵通的画家、摄影家、诗人陆续闻讯而来,用镜头或笔头记录下眼前这个几乎快被人遗忘的村庄。

高荡人自然不会想到,这些衣着打扮与寨中人格格不入的艺术家,能让这个古老的村寨以另一种姿态重回大众视野。彼时,杨正鑫的哥哥杨正行正是高荡村的村支书,他恰好见证了一段惊人的蝶变。

村寨中古老的石头房子

紧随着艺术家们而来的,便是来自传统文化保护者的脚步。镇宁自治县政协原主席杨芝斌回到村里,将自己的旧屋改造成了布依文化陈列馆,同时展出了不少艺术家在高荡采风时留下的作品。后来,他又带着一群人回到高荡村。作为从高荡走出去的儿女,又是镇宁自治县布依学会的会长,他此次回来的目的非常明确,要在众人面前揭开这座古村落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能看到它。

调研非常顺利,顺利得让杨正行都有些回不过神来。高荡村的景区打造计划迅速启动,镇宁自治县政府拨款对当地的古堡、古营盘、古桥、碑记等文物进行修复,濒危古建筑也得到整修,又投入大量资金修通了寨门外的道路,并对当地房屋建设和改造等作出规定,新建房必须通过申请后按照传统建筑的样式进行修剪。

建于明朝中期的伍宅

高荡村内部的建设如火如荼,外部对于高荡村的关注热情也持续高涨。在那几年中,以高荡村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也接连出现在各种大型展览中。2014年年底,有中国国家画院、贵州省文化厅(现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贵州省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画家胡世鹏带来了作品《高荡》;2016年,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中,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杭州画家陈向迅展出了以高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

虽然高荡的建设和艺术家的关注并无最直接的因果关系,却也是高荡村之巨变最直接的反应。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途径了解到,在贵州距离黄果树景区不远的地方,有个用石头建造的“千年古村落”。

古营盘遗址

为了让旅游业更成熟,当地政府与贵州青旅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同时也带来更多游客。游客来了,高荡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杨正鑫告别打工生涯回到村里,在他哥哥的带动下加入村委会,当上了村干部。其他年轻人也陆续回来,将自家旧屋改造成农家乐、民宿,或带着从小就会的蜡染手艺回到村里,制作旅游商品进行售卖。古寨里的嬢嬢们除了务农也得到了新的工作,表演拦门酒、唱布依山歌,每个月能挣到一两千元。如今,这里已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也是国家级4A级景区,每个符号的降临都伴随着一次变迁,但每一次变迁似乎都在当地人的意料之外。

站在尚未对外开放的古营盘,这是能俯瞰整个高荡村的最高点。当地没有对这个因风化等自然因素而几近摧毁的古营盘进行修复,残缺的石墙是它曾经作为高荡人躲避匪患的唯一证据,这残缺反倒能激起人们探索秘密的欲望。站在石墙边上放眼望去,山下的石头房子连成一片尽收眼底。

夜晚的篝火晚会

入夜,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聚满游客。肃穆的音乐响起,灯光打在戴着面具的男子和穿着传统布依族服饰的妇女身上,装扮成祭司的男子举着火把,踩着庄重的节奏走下舞台,缓缓将广场中间的篝火点燃。大火猛烈燃烧,火星向天空飞去,游客情绪高涨,围着熊熊篝火跳起舞蹈。远处,灰白色的石头房子融入夜幕之中,仿佛千年来从未改变。(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陈婷 编审 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