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田坝村气温逐渐升高,日照充足,阳光充沛,村子沿着打帮河岸的千亩山地上,棵棵芒果树向阳生长,果子也初挂树梢。
田坝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是该镇库岸经济带的9个村之一。作为花江镇最为偏远的村子,如何依托自身优势,打破石漠化的局限,发展出特色产业是田坝村破局的关键。
“我们村紧邻打帮河,自然风光非常好,并且有着海拔低、光照足、气温高的区位条件,具备发展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的各种条件。”该村村支书陈先良告诉记者,去年该村在县生态移民局的帮助下,申请后扶资金500万元,并成功引进企业合作入股100万元,发展种植千亩芒果基地。
在田坝村芒果种植基地,连绵群山之间,河水如绿带一般横穿其中,景色美不胜收。山上呈现螺旋纹路的坡耕地上是长势喜人的芒果树。
“原先当地老百姓在这里就只是种植苞谷,但由于受到石漠化影响,土质疏松,农作物长都长不高,村民种下作物却没有效益,后来干脆就长期丢荒。”芒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邹远龙说道。
在确定发展种植芒果后,先后邀请了贵州农科院和广西农科院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确认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并针对土壤稀薄的问题给予了解决方案。
“我们有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后,就前往广西购买20元1株的挂果苗,并用嫁接技术进行培育,力争实现早日挂果投产见效益。”邹远龙说,去年5月初开工种植,打深坑、聚土壤、保水保肥,芒果树苗在去年40多度高温下存活率都达到95%以上,并且短短一年时间就已经初挂果。
据邹远龙介绍,该项目自实施以来,配套建有电力、灌溉、管理用房等设施,通过技术改造盘活了土地资源,种植品种主要以金煌芒、贵妃芒、金凤凰芒、热农1号芒为主。第二年为了保障来年果子的品质,初挂的芒果将提前摘掉。按照市场均价4元计算,第三年至第四年为初产期,亩平均产200斤,总产值可达80万元;第五年进入丰产期,亩平均产600斤,总产值为240万元;第六年以后为盛产期,亩平均产1000斤,总产值为400万元。芒果种植基地从丰产期开始盈利,到盛产期后每年盈利将超过2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该村通过同企业合作,企业不仅入股资金100万元,还需要承担管理、技术成本和市场销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抱团发展,并且投入的基础设施及资产在合作期满后归村集体所有。同时,采用“平台公司+企业+村集体+移民户”的发展模式。产生效益后,引进企业占股40%;镇级平台公司占股60%,按照“721”比例进行分红,70%用于支持库岸经济带产业发展,村集体占20%,移民户10%。
“发展芒果种植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不仅按照每亩每年100元的价格流转了群众撂荒多年的土地;还创造大量的就业条件,每年务工超过一万人次。”邹远龙说道。
除了经济价值外,坡耕地的打造和芒果的种植有效治理了当地的石漠化情况,实现生态和经济双发展的良好趋势。同时,芒果在丰产期后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村寨、库岸经济带和花江大峡谷特色区位优势,推动农旅观光、休闲娱乐、游玩采摘等产业融合发展。
邹远龙说:“下一步我们继续将重点放在技术培训、提升品质、创优品牌、拓宽市场、增加产值等方面,产生收益的同时加大建设投入,不断往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山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示范化。”(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